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 ART)

首先當然是精子與卵子的取得、保存,這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
1.體外受精IVF(in vitro fertilization)/胚胎轉移ET(embryo transfer):提供了許多不孕婦女(e.g.輸卵管阻塞)有懷孕的機會,但比正常過程容易形成多胞胎與自然流產。
過程如下:

資料來源:健康交換
2.透明帶鑽孔(Zona drilling, ZD):此方法為將卵子透明帶(zona pellucida)開一個小洞,使精子能順利進入;當精子頭部頂體(acrosome)的酵素不足,無法溶解透明帶時,可採用此法;缺點為可能會造成多重受精(poly-spermy)
3.透明帶下精子注射(Subzonal insemination, SUZI):將精子直接送入透明帶及卵細胞(oocyte)之間的空間;此法可解決透明帶鑽孔的多重受精問題
4.顯微操作Micromanipulation techniques:
A. ICSI(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semination):於卵細胞質內植入精子

資料來源:glowm
把卵子吸住後,將精子由針管注入。正常受精的偏好方向會避開極體,所以極體通常至於上或下方。有時會外加電極促使精蟲活動。
B. embryo biopsy:胚胎基因檢驗

資料來源:infertile
在八細胞時期(著床前)將透明帶弄出一個洞後,將其中一個胚葉細胞吸出,利用PCR,便可做一些染色體分析。
5.PROST(Pronuclei Stage Transfer):合子於原核階段再植入輸卵管。意思是在體外受精,並將培養至原核狀態後,在植入回去。
6.PGD(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植入子宮前的基因檢測。
7.代理懷孕(surrogate pregnancy)
不論精與卵是否為夫妻自己的、不論體內或體外受精,只要孩子不是由妻子產出皆是。

人工輔助生殖技術(ART)
體外受精
體內受精
Test-Tube Baby試管嬰兒
1.
母親輸卵管阻塞
2.
將早期胚胎植入母親子宮內
GIFTGame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禮物寶寶
1.
母親輸卵管阻塞
2.
將卵子取出,再將卵與精子植入輸卵管,是體內受精。
ZIFTZygote Intrafallopian Transfer
1.
母親輸卵管阻塞
2.
將受精卵(非囊胚,囊胚要送入子宮內)植入母親輸卵管後段
ETembryo transfer
1.
母親卵巢異常
2.
捐贈者的卵與精子結合後再植入母親的子宮內發育
surrogate pregnancy(代理懷孕第一種)
1.
將父母的受精卵植入代理孕母的子宮內發育
surrogate pregnancy(代理懷孕第二種)
1.
母親卵巢異常
2.
精子、卵子、子宮皆為捐贈者的
▼臨床生殖(clinical reproduction) 顯示/隱藏(show/hide)

囊胚(blastocyst)

在桑椹胚進入子宮後,桑椹胚內部會出現一個充滿液體的囊胚腔(blastocyst cavity),而當液體體積增加時,會將囊胚分成兩個部份:
A.薄的外層細胞,稱為「滋養層(trophoblast)」,爾後會形成胎盤。
B.位於中央的囊胚細胞則形成「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或稱「胚球層(embryoblast)」,爾後會形成胚胎
而原本在桑椹胚外層的透明帶(zona pellucida)會在著床(Implantation)前脫落,此過程稱為hatching,使得胚胎可從子宮腺體中獲得養份。若透明帶不脫落則胚胎無法著床,為不孕症的一種。

資料來源:The Endowment for Human Development

四天與四天半囊胚的變化
A圖:早期囊胚,囊胚腔剛開始形成,部分透明帶(zona pellucida)已消失
B圖:晚期囊胚,囊胚腔變大且內細胞團和滋養層已可清楚分辨,透明帶完全消失

資料來源:點選生物學

一、各論
囊胚形成時,其細胞也逐漸形成二部分,因此其構造為:
1.胚細胞或內細胞團(embryoblast or inner cell mass):
此細胞起初數目較少,位於囊胚內動物極一端,即胚極(embryonic pole)(相對的一端為無胚極,abembryonic pole)。以後靠近囊胚腔形成胚盤,即上、下胚芽,為胚体發生的主要來源細胞。
*人(靈長類)的內細胞團的部分細胞還腔化而形成羊膜腔。
*大部分家畜其內細胞團只形成胚盤。
2.營養細胞(trophoblast):即囊胚外圍(囊胚壁)的細胞,以後形成胚(胎)膜。在間質性著床的過程中,營養細胞分化成二細胞層:
1)細胞性滋養細胞(cytotrophoblast):在囊胚壁內層,能繼續分裂。
2)合體性滋養細胞(syncytiotrophoblast):由滋養細胞分裂而來的細胞融合而成,不能分裂。在細胞性滋養細胞層之外圍。存在於脫落膜型胎盤。
*築巢性著床(大部分家畜),仍然只有一種營養細胞。而且內細胞團正上方的營養細胞會逐漸變性消失。

資料來源: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
*囊胚腔(Blastocoel):囊胚中充滿液體的空腔

資料來源:南達科他州大學
參見:囊胚細胞(Blastomeres)

▼發育(Developraent) 顯示/隱藏(show/hide)

桑椹胚(morula)

動物胚胎髮育的早期階段,一個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形成具有數十至數百個細胞,這個細胞團組成的早期胚胎就是桑椹胚。
桑椹胚(morula) 是多細胞動物全裂卵的卵裂期,卵裂球形成團塊狀時期的胚胎,卵裂腔幾乎沒有或者很小。桑椹胚因其外形與桑實相似而得名。桑椹胚時期稱為桑椹期(morula stage)。另外桑椹胚這一名稱,有的對部分卵裂球處於相同發生階段的胚胎也有使用。桑椹胚與桑椹囊胚是有區別的。
由大約32個細胞組成。至此,細胞的分裂結束,下一個階段開始細胞分化。
資料來源:醫學百科

人:約受精後24-36 小時完成第一次卵裂,40-60 小時完成第二次分裂,三天後分裂成約6-12 個細胞,四天後為32 個細胞,此即為桑椹胚。
狗:排卵後10-11 天形成桑椹胚。
其他家畜:約為5-9 天形成桑椹胚。

▼發育(Developraent) 顯示/隱藏(show/hide)

緻密化(compaction)

9個細胞期之後,胚葉細胞會改變其形狀,並彼此緊密排列成一顆緻密的細胞球。緻密化可能的原因是細胞表面的醣蛋白(glycoprotein所造成,允許細胞跟細胞間有更大的交互作用,亦為內細胞團(inner cell mass)分離的先決條件。

資料來源:自然期刊

▼發育(Developraent) 顯示/隱藏(show/hide)

卵裂(cleavage)

合子(zygote)持續性的有絲分裂(mitotic division),發生地點為輸卵管(uterine tube)到子宮(uterus)─一邊移動一邊分裂。此時胚胎大小會保持不變,但其胚葉細胞(blastomeres)數會增加,且胚葉細胞會隨分裂越來越小。
受精卵的卵裂中的有絲分裂與體細胞有絲分裂比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①細胞增殖,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卵內物質的重新分配,但無細胞生長
②由於第一個特點而產生的核質比例越來越大;
③細胞間期較短,分裂快,迅速形成囊胚。
資料來源:醫學百科
不斷分裂的後果會使細胞越分越小,且越分越多,最後會在中間形成一個空腔叫做囊胚腔(blastocoel),此時的整個細胞體稱做囊胚(blastocyst),而每個細胞則稱為囊胚細胞(blastomeres)

資料來源:cartage
一、分類
1.完全分裂(total or holoblastic cleavage):哺乳類動物(有胎盤哺乳類)之無(或寡)卵黃卵屬之。分裂面每次不同,但胞核、胞質都分裂。

資料來源:tutorvista

較早的卵裂溝(cleavage furrows)會完全(穿過受精卯)使受精卵分裂成大小相似的囊胚細胞。
舉例而言,青蛙的受精卵即是經過完全卵裂。然而因為其植物極含有較多卵黃(卵黃會造成立體上分裂的障礙)而使分裂速度較慢,結果將會使動物極的囊胚細胞較小而植物極的相對較大。
2.部份分裂(partial or meroblastic cleavage):鳥類之端卵黃卵屬之。
卵黃多而集中,雖然胞質帽(cytoplasmic cap)的部分完全核分裂(complete karyokinesis),但卵黃部分的胞質為不完全細胞分裂(incomplete cytokinesis)。因此其早期的分裂球有如一融合細胞(syncytium)。再經多次分裂的結果,才有完全的分裂球,即具有完整的細胞膜,而與卵黃脫離。分裂球與卵黃之間則形成胚下腔(subgerminal cavity),胚下腔正上方的稱中央分裂球群(central blastomeres),相當於哺乳類動物的胚盤,發育成胚。四周者稱邊緣分裂球群(marginal blastomeres),發育成胚外膜。
資料來源:國立中興大學
不完全卵裂則發生在含有較多卵黃的受精卵。因為含有較多卵黃導致卵裂溝無法完全分開受精卵。
舉例而言,許多魚類、爬蟲類和鳥類的受精卵含有大量卵黃,所以卵裂並不完全。其分裂的方式又可分為
A.盤狀卵裂(Discoidal Cleavage)
因為卵黃過於巨大,導致受精卵分裂成如盤狀的細胞體稱胚葉 (胚盤)(blastodisc)在卵黃的上方,e.g.魚類。
B.表面卵裂(Superficial Cleavage)
昆蟲的卵裂屬於此種,例如:果蠅(drosophila)細胞,會在沒有細胞質分裂的情沉下,進行細胞核分裂。形成合胞體(syncytium),即 「一個擁有多個細胞核的細胞。」其過程為:細胞核分裂成多個細胞核(細胞質不分裂),分散在細胞中à胞核移動到卵的邊緣à細胞膜向內凹陷,各別包圍住細胞核à形成卵邊緣的單層細胞。

資料來源:biologicalfreak
▼發育(Developraent) 顯示/隱藏(show/hide)

著床前的發展(Preimplantation development)


資料來源:楊醫師
不同時期胚胎所需養分和代謝需求不同,因此輸卵管每一部位提供的養分和生長因子皆不同。
著床前的過程:
1
卵泡破裂(rupture2卵細胞跑出來3受精4成為合子(zygote5卵裂(cleavage6桑椹胚(morula7囊胚(blastocyst8著床
▼發育(Developraent) 顯示/隱藏(show/hide)

血清素(Serotonin)


資料來源:stickerish
a. 當血液凝集的時候,血清素會從血栓(clot)釋放到血清中,會促進血管收縮(是一種vasoconstrictor)
b. 血清素存在於胃腸道(黏膜腸嗜鉻細胞和肌間神經叢90%)、血小板(8%-9%與腸黏膜進入血液的5-HT主要被血小板攝取)、中樞神經系統(2%)
c. 在中樞:和情緒、睡眠、食慾、體溫調節、攻擊、疼痛、血壓調節、嘔吐等生理功能相關
d. 低下造成的疾病包括: 憂鬱症(depression)、焦慮症(anxiety)、偏頭痛(migraine)、睡眠與飲食障礙,所以serotonin與模仿其化學結構的藥品是精神科常用的用藥
e. 人類必須通過食物獲取色氨酸(Tryptophan)[可通過BBB進入大腦],才能合成serotonin,因此補充serotonin簡單的方法是多吃胺基酸含量高的食物(肉類和堅果等)。另外,雞蛋、香蕉和胡桃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也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在加上,香蕉含有維生素B6(合成serotonin必須),可以提高血清素濃度

f.血清胺是由色胺酸(tryptophan)經hydroxylase和decarboxylase催化合成。後再個別由MAO及methyltransferase分解成5-HIAA和melatonin代謝產物

▼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顯示/隱藏(show/hide)

▼神經傳導(Nerve conduction) 顯示/隱藏(show/hide)

▼消化道(Digestive tract) 顯示/隱藏(show/hide)

突觸前促進(Presynaptic facilitation)



1. 看左邊的圖,若B分泌serotonin(5-HT),會使A產生EPSPs,因為5-HT會使A突觸後膜上的K-通道關閉,則正電荷留在細胞內的時間會延長,使再極化的時間延長
2. 看右邊的圖
 因為B的影響,使A再極化的時間延長,也就是圖中編號1的實線變成虛線
 所以進去的Ca2+濃度變多,圖中編號2的實線變成虛線
 則釋放的神經傳遞物質變多,突觸後膜的EPSPs變大,圖中編號3的實線變成虛線
總結:突觸前促進的機制為增加突觸前膜Ca2+inmard到細胞的量→增加神經傳遞物釋放的量→最後增加突觸後膜的EPSPs

▼神經傳導(Nerve conduction) 顯示/隱藏(show/hide)

腦島(Insula)

島葉(Insula)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它是向內凹陷的皮層區域,被包埋在外側裂之內,無法直接從完整的腦的外部觀察到。它與額葉,顳葉和頂葉的皮層相連通。額葉,顳葉和頂葉在面向外側裂,與島葉相鄰的部分叫做「島蓋」(Operculum)。島葉有時也被稱為「賴耳島」(Island of Reil)。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一、解剖學簡介
A. 腦島(Insula):為lateral sulcus彎進去凹陷的區塊
B. Insula的gyrus:
a. 前方:較短,稱為short gyrus
b. 後方:較長,稱為long gyrus
C. 島閾 (Limen insula):位於short gyrus的下方
D. 環狀溝 (Circular sulcus):因為insula是lateral sulcus彎進去的區塊,所以在周圍會有一圈,稱為環狀溝,為insula的周邊

資料來源:瑪麗維爾大學
二、功能
「島葉監視機體飢餓以及對其它事物的渴望,並協助將這些渴望轉化為取得滿足(例如三明治,香煙或者古柯鹼)的行動」。
一些神經功能成像研究發現,當上癮者接觸到觸發癮頭的因素時,島葉被激活。這類發現涵蓋古柯鹼,酒精,鴉片類藥物(opioid)以及尼古丁等上癮物質。雖然如此,上癮研究界傾向於忽視島葉在上癮中的作用,這可能是由於島葉沒有被發現直接接受多巴胺輸入。多巴胺,作為腦的獎賞系統的主要神經遞質,是目前上癮理論的核心。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視丘下區域(Subthalamic region)

1. 位置:視丘下在視丘的腹側,介於中腦的蓋膜(tectum)和視丘(thalamus)之間,也在內囊(internal capsule)的內側,下視丘(hypothalamus)的外側與尾側。
2. 此區含有:
A. 視丘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形狀像水晶體,此 區常因出血而受傷,會造成對側四肢近端肌肉、肩膀、臀部不自主收縮,猛烈而持續,稱為半身跳躍(hemiballism)
B. 未定區(zona incerta):目前相信其功能和口渴有關,介於丘腦束(thalamic fasciculus)和豆狀束 (lenticular fasciculus)之間的條狀灰質。
C. Forel 氏區:在視丘下方,由豆狀束、丘腦束、和紅 核之前這三個區域所構成,這個區域重要在於豆狀 束(lenticular fasciculus)和豆狀襟(ansa fasciculus)在 此加入丘腦束,往後丘腦束會傳入丘腦之中。

資料來源:西布列塔尼大學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一、歷史
巴金森是一位英國醫師的姓名,他於西元1817年,也是第一位於醫學文獻中報告四位症狀為四肢及軀體顫抖、僵硬,且行動緩慢的病例。
二、症狀
第一期是單側肢體先產生症狀。若是在右側,病患第一個感覺是右手寫字或作精細的動作會較差,手會有些顫抖,也較僵硬,字寫起來會有些扭曲。若在左側,也會感覺到手部精細動作會較笨拙。漸漸的這些顫抖、僵直症狀會愈來愈嚴重,若連續寫自己的姓名,會愈寫愈小字,或愈來愈困難。
第二期則是兩側肢體皆有症狀。臉部表情僵硬,雙手皆會有顫抖、僵直或動作緩慢的現象,行走時軀體及兩下肢皆較僵直、遲緩,此階段仍然有能力從事輕便工作,日常生活也可自我照顧。
第三期則兩側肢體之症狀皆加重,已無法工作,部分日常生活須旁人扶助。此時走路相當緩慢,步態像所謂的老態龍鐘,不但步伐很小,動作很緩慢,要由坐椅站立或坐下時,皆相當困難。臉部表情更為呆滯,說話聲音較小,構音也較不清楚,但病患神智及記憶力仍然正常。
第四期的肢體症狀更嚴重了,病患行走時相當不穩,舉步維鞎,須要旁人扶助才能走動,日常生活如吃飯、洗澡等皆須旁人照顧。
第五期則是巴金森氏症的末期。病患已無法行走,完全臥床。連吞嚥、咳啖、翻身皆相當因難,因此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及營養不良,以致死亡。由於巴金森氏症行動僵直、遲緩、步態不穩,很容易產生摔倒意外,再加上晚期的長期臥床,易產生感染,因此其死亡率是同年齡的二倍。
三、病因
巴金森氏症之病理特徵是中腦的黑質組織內的多巴胺細胞退化死亡。正常黑質組織內約含二十萬個多巴胺神經細胞,由於這些神經細胞含有黑色色素,裸視下這群神經細胞所在的區域呈現黑色,故稱之為黑質組織。黑質組織並非於胚胎發育時就已產生,而是於胚胎第4至5週時,中腦腹側的神經細胞才開始分化為多巴胺神經細胞,並漸漸伸出神經軸突,向距離約2公釐外的紋狀體(尾狀核及被殼之合稱)生長,形成所謂黑質紋狀徑路,也就是黑質多巴胺神經軸突聯合成束狀,一直延伸至紋狀體,且軸突廣泛的分佈於紋狀體內,並與紋狀體內的乙醯膽鹼及GABA神經細胞接合。這些多巴胺神經可分泌多巴胺,專司控制運動的協調。這些神經少許的退化,並不會引起任何運動的不協調,但當退化超過50%時,便開始出現輕微症狀,包括肢體顫抖、僵直及動作緩慢。右側黑質的退化則會引起左側肢體症狀,反之亦是。神經退化愈多,則上述症狀會愈嚴重。
四、治療
1.藥物治療:
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以短效型及長效型的多巴藥物為主。藉由供給多巴胺神經多一點的多巴藥物,以便製造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彌補退化的神經所減少的製造量。早期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對於多巴藥物的療效反應皆相當不錯。但由於巴金森氏症為一進行性的疾病,多巴胺神經一直在死亡,以至多巴藥物會愈服用愈多,然後藥效愈來愈差,症狀就愈來愈嚴重。
2.外科手術療法:
由於藥物治療無法控制嚴重病患之症狀,改善病患生活品質,因此外科手術治療便成為很重要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資料來源:healthmeup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錐體外症候群(Extrapyramidal symptoms, EPS)

錐體外症候群 (Extrapyramidal symptoms,縮寫 EPS),當身體的運動系統受到某些干擾(如:藥物)導致無法正常靈活作用時,會發生肌肉張力異常、類巴金森氏症、肢體僵硬或靜坐不能等現象。其它成因尚有:腦性麻痺、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等代謝性疾病。
一、誘發藥物
1.成份含有多巴胺拮抗劑的胃腸藥,如:Primperan,在臨床上雖常用於止吐,但引發EPS率頗高。
2.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如:Haldol。
3.服用上述藥物,並非每人都會產生EPS副作用。

二、症狀
1.急性肌張力不全
發生的位置多在眼部、舌頭、頸背部與四肢,因肌肉持續孿縮,症狀如:眼球上吊、眼球歪斜、牙關緊閉、歪嘴、歪頭、舌頭外吐或捲曲、角弓反張(四肢如青蛙般往軀幹的反方向伸張)、臉部扭曲歪嘴、講話語意不清……。
2.靜坐不能
末梢運動無法停止用動,致使患者坐不住、煩躁不安,不停搖擺或來回踱步。
3.巴金森氏症候群
類似帕金森氏症病人的症狀,約發生在服藥後的三個月內。臨床表現有肌肉僵硬、小碎步、顫抖、表情呆滯(撲克臉)、重複舞蹈性動作。 抗精神病藥物所引起的帕金森症狀,比較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三、治療
抗組織胺藥物(如:Vena)可以紓解EPS引發的症狀,副作用是嗜睡。其它尚有抗膽鹼類藥物、鎮定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舊紋狀體傳遞路徑(Paleostriatum pathway)

1. 傳入路徑:
A. 紋狀蒼白纖維( Striopallidal fibers): 源自Caudate nucleus與Putamen,為最主要的傳入。
神經傳遞物質為GABA。
B. 丘腦底部- 蒼白球纖維(Subthalamopallidal fibers): 源自Subthalamic nucleus→ 穿過internal capsule→ 進入Medi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神經傳遞物質為Glutamate。
C. 可能有一些黑質蒼白纖維(Nigropallidal fibers) 及皮質蒼白纖維(Corticopallidal fibers)。
2. 蒼白球的傳出纖維主要有下列四大神經束(由前至後):
A. 豆狀襟(Ansa lenticularis): 源自蒼白球的內節腹側(Lateral portion of the medi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Forel’s field H→和豆狀束(Lenticular fasciculus)會合後,轉向外側進入Thalamic fasciculus→最後進入丘腦腹外側核前部(Anterior portion of the thalamic ventrolateral
nucleus)。
B. 豆狀束(Lenticular fasciculus=Forel’s field H2): 源自蒼白球內節的背側(Inner portion of medial segment of globus pallidus)→穿過內囊(Internal capsule)→與豆狀襟(Ansa lenticularis)合併於Forel’s field H,再進入丘腦束(Thalamic fasciculus),最後進入丘腦腹外側核前部(Anterior portion of the thalamic ventrolateral nucleus)。
C. 蒼白球被蓋纖維(Pallidotegmental fibers): 源自蒼白球的內節(Medi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到丘腦底部核的背內方(Dorsomedial to the subthalamic nucleus)→沿紅核的腹外緣(ventrolateral border of the red nucleus)下行→到中腦被蓋的尾核(Caudal midbrain tegmentum)→終止於橋腦腳間核(Pedunculopontine nucleus)。
D. 丘腦底部束(Subthalamic fasciculus): 含有由蒼白球穿過內囊到丘腦底部核的雙向纖維。
a. 蒼白球丘腦底部纖維(Pallidosubthalamic fibers): Primarily from the later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Subthalamic nucleus
b. 丘腦底部-蒼白球纖維(Subthalamopallidal fibers): Subthalamic nucleus→Primarily to the medi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新紋狀體傳遞路徑(Neostriatum pathway)

1. 傳入纖維:
A. 皮質紋狀纖維(Corticostriate fibers): 最明顯、最重要,幾乎源自於所有的大腦皮質
(Cerebral cortex)區域,終止於Medium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而神經傳遞物為
Glutamate
B. 丘腦紋狀纖維(Thalamostriate fibers): 最多來自中央中核-束旁核複合體
(Centromedian-Parafascicular nuclear complex),終止於Medium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神經傳遞物為Glutamate。
C. 黑質紋狀纖維(Nigrostriate fibers): 源自於黑質緻密部(Pars compacta of substantia
nigra)、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retrorubral area(RAA)。
神經傳遞物為Dopamine。
2. 傳出纖維以車輪的輻條狀放射進入Globus pallidus 與Pars reticulata of substantia
nigra,而路徑主要分為:
A. 紋狀蒼白纖維(Striopallidal fibers): 神經傳遞物為GABA。
B. 紋狀黑質纖維(Strionigral fibers): 神經傳遞物為GABA。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2013/08/28 Delta-4H發射成功

2013/08/28 Delta-4H發射成功,成功將美國偵察衛星KH-11 16 (NROL 65, USA 245)送上300*500公里軌道

紋狀體(corpus striatum)

源自於單一的灰質塊,後來被內囊(Internal capsule)的纖維分隔成二,即為豆狀核(Lenticular nucleus) 尾核(Caudate nucleus)

資料來源:cnsforum

一、內囊(Internal capsule):
a. corticospinal tract 下行時,大腦皮質(cortex)細胞的axon 呈放射狀並集中到內囊
Internal capsule),然後往下傳
b. thalamus 接受的感覺訊息,其cell body thalamus,而axon 也要經過內囊才會投
射到cortex
c. 內囊(Internal capsule)包含
cortex 傳下來的纖維
thalamus 傳到cortex 的纖維
二、豆狀核 (Lenticular nucleus)
又被分為被殼 (Putamen) 與蒼白球(Globus pallidus),被外側髓版(Lateral medullary lamina)所隔開
舉例:外面的蛋白→被殼 (Putamen),裡面的蛋黃→蒼白球(Globus pallidus)
新紋狀體(Neostriatum) =紋狀體(Striatum) =被殼(Putamen) +尾核(Caudate nucleus)
舊紋狀體(Paleostriatum)= 淡蒼體(Pallidum) =蒼白球(Globus pallidus)

資料來源:imaios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新小腦症候群(Neocerebellar syndrome)

即分解動作、傀儡樣動作(Decomposition of movement)或斜同困難(Dyssynergia)
A. 運動失調Ataxia
B. 動幅障礙Dysmetria = 過指現象Past-pointing:手指要點東西沒辦法對準,搖搖晃晃一不小心就點到後面去了
C. 動態性、意向性、行動震顫Kinetic / Intention / action tremor:如上,是為執行動作中的震顫現象,當目標確實完成回歸靜態後不會震顫
D. 靜態性震顫Static tremor:手平舉試圖平衡時會顫抖。有別於Parkinson diseaseResting tremor,後者是在穩定休息狀態(e.g.坐著)時肢體不自覺顫抖,彷彿體內有巨大的地震一般,是實上他是想起身,但動不了
E. 更替運動錯亂Dysdiadochokinesia
F. 無法有規律的動作Unable to perform rhythmic movements
G. 反彈現象Rebound phenomenon(= Impaired check)
H. 發音不良Dysarthria:有別於失語症(Aphasia)
I. 肌張力不足Hypotonia and a decrease in deep tendonreflexes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始小腦症候群(Archicerebellar/Vestibulocerebellum syndrome)

與小葉結狀葉、蚓部有關,也就是和平衡相關
A. 軀幹運動失調(Truncal ataxia)
B. 搖搖欲墜(A tendency to fall)
C. 直立時雙腳開開(Wide-based stance)
D. 無法以腳跟先著地後腳趾的方式穩定行走(Unable to walk in tandem(Heel-to-toe))
E. 顛搖(Titubation)
F. 眼球震顫(Nystagmus)
G. Deficits in pursuit eye movement
H. 斜頭(Head tilts)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紅核(Red nucleus)

紅核為運動神經核,因其內部組成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1. 大細胞區(Pars magnocellularis)
a. 大細胞區位於紅核的尾部2/3,在低等動物較發達,在人類則是一個退化組織
b. 屬於paleoruber portion,所行經的路徑為rubospinal tract
c. 人類因為有corticospinal tract,所以rubospinal tract退化只到頸部與上肢近端,與頭頸部的運動有關,但低等動物的rubospinal tract較為發達,一直延伸到spinal cord
d. 紅核的大細胞區和栓狀核(emboliform nucleus)及球狀核(globose nucleus)連結
2. 小細胞區(Pars parvicellularis)
a. 小細胞區位於紅核的吻部1/3,但在人類相當發達,幾乎占了整個紅核
b. 屬於neorubar portion,小細胞區的發育平行於deep cerebellar nuclei,尤其是齒狀核(dentate nucleus)的生成,意思是說紅核中的小細胞區和小腦的齒狀核神經連繫非常緊密,使得我們的小腦進行一些運動和策劃時能後藉助於小細胞區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攀爬纖維(climbing fiber)

屬於monosynaptic afferent
一、功能

Ø 下橄欖核(inferior olivary nuclear complex):經過整合過的感覺和運動訊息
Ø 網狀系統(medial reticular formation):經過整合的感覺和運動訊息
二、路徑
a. 興奮purkinje cellpurkinje cell再傳給中央核。climbing fiberpurkinje cell為一對一的刺激,符合全有全無率
b. climbing fiber也可直接傳給中央核(EPSP)
c. climbing fiber也可傳給小腦皮質中的籃狀、星狀、Golgi細胞,籃狀、星狀細胞再傳給purkinje cell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苔狀纖維(mossy fiber)

屬於polysynaptic afferent(此處的單突觸與多突觸指的是到達purkinje cell的過程)
一、功能

Ø 前庭小腦系統(vestibulocerebellum system):偵測頭部角度
Ø 脊隨小腦系統(spinocerebellum system):偵測本體感覺
Ø 橋腦小腦系統(pontocerebellum system):傳遞運動訊息
二、路徑
1.直接興奮
a. 直接興奮(EPSP)cerebellar central nuclei=深核(Deep nuclei)
2.間接興奮
a. 間接:先興奮granule cellgolgi type II cell,同時golgi type II cell也會對granule cell進行IPSP刺激調控
b. granule cell再經平行纖維(parallel fiber)興奮purkinje cellbasket cell stellate cellgolgi type II cell
c. 最後purkinje cell再傳給中央核(IPSP)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小腦神經元迴路(Cerebellar neurons loop)

小腦皮層各區的組織結構都是相似的。進入小腦皮層的纖維只有攀緣纖維和蘚苔纖維兩類,兩者均起到興奮作用。小腦皮層內有五類神經元,即顆粒細胞、高爾其細胞、籃狀細胞、星狀細胞和浦氏細胞;除顆粒細胞為興奮性神經元外,其餘均為抑制性神經元。浦氏細胞的軸突是小腦皮層唯一的傳出細胞,它與小腦深部核團(頂核、間置核、齒狀核)發生突觸聯繫,抑制核團內神經元(興奮性神經元)的緊張性放電活動。攀緣纖維主要來自延崩的下橄欖核,進入小腦皮層起到強烈的興奮作用。蘚苔纖維是進入小腦皮層的主要傳入纖維,來源很廣泛,進入小腦皮層後與顆粒細胞發生突觸聯繫,起著興奮顆粒細胞的作用。顆粒細胞的軸突進入小腦皮層淺層後形成平行纖維,轉而興奮其他神經元。例如興奮高爾基細胞,高爾基細胞興奮後即反饋抑制顆粒細胞的活動。由於高爾基細胞軸突的分布比較廣泛,它能同時抑制許多顆粒細胞的活動,造成顆粒細胞的興奮反應在空間上局限起來。也就是說,由蘚苔纖維直接興奮的顆粒細胞處在興奮狀態,而其外圍的顆粒細胞則外在抑制狀態。又如平行纖維可興奮浦肯野細胞、籃狀細胞和星狀細胞,而籃狀細胞和星狀細胞能抑制浦肯野細胞和活動;由於籃狀細胞的軸突分布較廣,浦肯野細胞受抑制的範圍較大,造成浦肯野細胞的興奮反應在空間上局限起來。也就是說,由平行纖維直接興奮的浦肯野細胞處在興奮狀態,其鄰旁的浦步野細胞則處在抑制狀態。因此,通過上述局部神經元迴路的作用,使許多不同來源的蘚苔纖維的衝動進入小腦皮層後,出現許多興奮與抑制鑲嵌的區域,這對於小腦精確地調節不同部位的肌肉肌緊張或協調其隨意運動是很重要的

小腦內局部神經元迴路示意圖
1:蘚苔纖維(mossy fiber) 2:攀緣纖維(climbing fiber) 3:小腦深部核團細胞4:顆粒細胞(granule cell) 5:高爾基細胞(Golgi type II cell) 6:浦金氏細胞(purkinje cell) 7:籃狀細胞(basket cell) 8:星狀細胞(stellate cell) 9:平行纖維黑色細胞均為抑制性神經元

資料來源:醫學百科

Microcircuitry of the cerebellum. Excitatory synapses are denoted by (+) and inhibitory synapses by (-). MF: Mossy fiber. DCN: Deep cerebellar nuclei. IO: Inferior olive. CF: Climbing fiber. GC: Granule cell. PF: Parallel fiber. PC: Purkinje cell. GgC: Golgi cell. SC: Stellate cell. BC: Basket cell.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小腦半球裂隙(cerebellum fissures)

A. 初級裂(Primary fissure):分隔小腦前葉(Anterior lobe)與後葉(Posterior lobe),是小腦中最深的裂
B. 後上裂(Posterior superior fissure):分隔Simple lobule與Ansiform lobule
C. 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分隔Crus I of ansiform lobule(Superior semilunar lobule)與Crus II of ansiform lobule(Inferior semilunar lobule)
D. 錐前裂(Prepyramidal fissure):分隔Gracile lobule與Biventer lobule
E. 錐後裂(Postpyramidal fissure = Secondary fissure):僅次於Primary fissure第二深的裂隙,分隔Biventer lobule與Uvula,但分隔的兩者屬於相同功能區,故此裂不怎麼重要
F. 後外側裂Posterolateral(Prenodular)fissure:分隔小腦體與小葉結狀葉(Flocculonodular lobe),並沒有很深,但有重要的功能區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腦(brain) 顯示/隱藏(show/hide)

2013/08/22 Dnepr發射成功

2013/08/22 Dnepr發射成功,成功將南韓的KOMPSat 5 (Arirang 5)送上550公里近地圓形軌道

儲精囊(seminal vesicle)

儲存精子和提供精液的分泌物,內含有黏液、果糖(精子能量)、凝集酵素、抗壞血酸、前列腺素。
儲精囊的長度約5公分,其腺體的實際長度大約10公分,並且有些構造是捲曲狀。這些腺體位在輸精管壺腹部(ampulla)壁上。
儲精囊有通道通接上輸精管,並由此通往前列腺。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資料來源:medical-dictionary
一、組織學
A.黏膜層(Mucosa):又可分為兩層:
a.上皮:主要為偽重層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無基底細胞(basal cell)時,為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或單層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
I.柱狀細胞:rER, GA多;頂端有分泌小泡、油滴;內含黃色的脂色素(lipochrome pigment)(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遇紫外線照射會發出螢光);主要功能為分泌蛋白
II.基底細胞:為幹細胞(stem cell),柱狀細胞受損時,可分裂遞補
b.固有層:為一層結締組織,有豐富的彈性纖維、平滑肌
 黏膜皺摺(Mucosal fold):為黏膜層突起形成的皺褶;儲精囊的黏膜皺褶很發達,可分為初級、次級、三級,有時候甚至更多;皺摺上有許多分泌細胞,可以增加分泌面積;皺折之間會圍成許多不規則小腔室(chambers),呈蜂窩狀;腔室之間相

資料來源:肯塔基州社區與技術學院
B.肌肉層(Muscularis):肌肉呈內環外縱,但有時不易分層
C.外膜層(Adventitia):疏鬆結締組織

資料來源:西澳大利亞大學

▼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顯示/隱藏(show/hide)

男性尿道(Male urethra)

一、解剖學
a. 前列腺前部(Preprostatic Part):尿道從膀胱出來後直到進入前列腺前的部分,外圍有尿道內括約肌(in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 m.)環繞
b. 前列腺部(Prostatic Part):尿道通過前列腺的部分
c. 尿道膜部(Membranous Part):尿道進入會陰深陷凹的部分,約為1~2公分長,外圍有尿道外括約肌(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 m.),而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即位於會陰深陷凹中
d. 海綿體部(Spongy Part):尿道進入陰莖的部分,約為12公分長

資料來源:springerimages
二、組織學
1. 黏膜層(Mucosa)
A. 上皮層 (Epithelium):依照位置不同上皮種類也不同
a.前列腺尿道: 移形上皮(transitional epi.)
b.膜性尿道、陰莖尿道:
i. 均含偽重層柱狀上皮(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 or 重層柱狀上皮(stratified columnar epi.)
ii. 偶有 patches of stratified squamous epi. 出現.
c.舟狀窩(fossa navicularis):陰莖尿道的末端膨脹部,含有重層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
B. 固有層 (Lamina propria):
a. 為疏鬆結締組織(Loose connective tissue)、含許多 elastic fibers、血管多。
b. 表面上皮會下陷連接 Littre’s gland,,內含分泌黏液素(mucin) 之細胞。
※利德列氏腺(Littre’s gland):又稱為包皮腺或是男性尿道腺
2. 肌肉層(Muscularis) 依照尿道位置不同肌肉也不同
a. 前列腺尿道、膜性尿道:
(1). 均含 2 層平滑肌:呈內縱、外環走
(2). 膜性尿道在兩層平滑肌之外尚有骨骼肌形成的外尿道括約肌(external sphincter urethra m.),是由泌尿生殖隔(urogenital diaphragm)內的會陰深橫肌(deep transverse perineal m.)形成。
b. 陰莖尿道: 外為海綿體,無 muscle
3. 外膜層(Adventitia) 為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與周圍構造相連,不易分出界線。

▼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顯示/隱藏(show/hide)

▼泌尿器官(urinary organ) 顯示/隱藏(show/hid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