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pancreas)

胰臟也稱胰腺,脊椎動物中具有外、內分泌功能的腺體;外分泌由腺泡、連通腸腔的導管組成,腺泡分泌多種消化酶,導管上皮細胞分泌碳酸氫鹽、鈉、鉀、氯電漿和水,合稱胰液。經導管進入十二指腸的胰液可消化糖、脂肪和蛋白質,是機體重要的消化液;內分泌由胰島所組成;胰島分泌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生長抑素等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對維持血糖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解剖學
a. 位於胃之後,從十二指腸位置往左延伸,位於脾臟右方
b. 胰臟所分泌的胰液可以消化多種營養物,是重要的消化液
c. 分為四段:
頭部(head):往下延伸部分稱為鉤突(uncinate process)
頸、體(body)、尾(tail)
d. 胰液注入十二指腸的管道有二支,分別是:
 主胰管(main pancreatic duct):從尾至頭,與膽管會合後在十二指腸上開口,此開口稱為大十二指腸乳突(major duodenal papilla)
 Gray's小補充:膽管與胰管會合形成肝胰壺腹,並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此處的括約肌正是有名的歐迪氏括約肌sphincter of Oddi)
 副胰管(accessory pancreatic duct):在十二指腸的開口為小十二指腸乳突(minor duodenal papilla),有些人副胰管比主胰管粗
e. 相對位置:

資料來源:londonlivercentre
 頭部:位於十二指腸C字形內側
 鉤部:被腸系膜上血管跨過
 頸部:跨過腸系膜上血管。後方為脾靜脈與腸繫膜上靜脈會合成肝門靜脈處
 尾部:穿過脾腎韌帶

資料來源:yourdictionary
二、細論
脊椎動物的胰由腸上皮細胞特化。一些低等脊椎動物的胰與肝結合在一起。圓口綱胰的外分泌部與肝結合,而內分泌部形成獨立結構,內含B細胞和許多顆粒細胞,排列在腸的膽導管周圍,這是最早的胰內分泌組織。軟骨魚的胰外分泌部與肝分開,胰的內分泌腺小而分散,位於外分泌部的小導管周圍,或伸入外分泌部組織內。硬骨魚的胰,多為分散性腺體,分布於腸系膜上或埋於肝脾內。從兩棲動物無尾目到哺乳動物,多是定形的腺體,胰島分散於外分泌部之間。
人胰呈灰紅色、細長,橫臥於腹後壁和胃後。胰頭位於十二指腸彎內,胰體佔據大部,胰尾延伸到脾。重約90克,外披結締組織,膜深入胰內,將胰分成許多小葉。胰導管橫貫於胰,在總膽管附近開口於十二指腸,或與總膽管匯合入腸。供應胰的血液來自脾、肝和腸系膜上動脈,胰靜脈經門靜脈入肝。胰島的毛細血管經小靜脈後又進入圍繞腺泡的毛細血管,所以靠近腺泡的血液含有高濃度的胰島細胞釋放的激素。
三、功能
胰的內分泌部分叫做胰島(朗罕氏小島 island of langerhans),是不規則的細胞群,散布在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間。成人胰島約100~200萬個。胰島內無導管,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每個胰島細胞都與毛細血管接觸,胰島細胞有A細胞(alpha)、B細胞(beta)、D細胞(delta)、PP細胞多種類型。胰島在胰臟尾部最多
胰島的β-細胞分泌胰島素,起降低血糖,促進肝糖原的合成等作用。胰島α-細胞分泌升糖素,可以促進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胰島素和升糖素互相反饋,控制血糖穩定在一個小的範圍內。如果因為任何原因導致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就會導致糖尿病。胰的腺泡每天製造約1200~1500c.c.的胰液,經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腸,胰液包括可分解蛋白質、醣類、脂質、核酸的酵素如胰澱粉酶、脂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胰核酸酶,以及可中和胃酸的微鹼性的碳酸氫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howstuffworks
四、胰島細胞分類
胰島(蘭格爾翰斯島,德語: Langerhans-Inseln 英語: Islets of Langerhans)在1869年由德國病理學家保羅·蘭格爾翰斯(Paul Langerhans)所發現。胰島是胰臟裡的島狀細胞團,由一群分泌激素的細胞所組成。胰島的直徑是50-500μm之間,每個胰島含有約1000個細胞。胰臟共有約100~200萬個蘭氏小島,尤以尾部含量最多
胰島內有5種分泌激素的細胞:
*β-細胞分泌胰島素 (insulin)(占胰島細胞的65-80%)電子顯微鏡下可見300 nm的顆粒,其內有小而緻密的結晶物(Angular crystals)存在
(1)促進肝和肌肉合成肝糖
(2)促細胞吸收和利用血糖
(3)促肌肉中蛋白質合成和脂肪的合成
*α-細胞分泌胰升糖素(glacogon)(占胰島細胞的15-20%)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有膜包住的大顆粒(250 nm)
(1)在肝臟促進肝糖分解為葡萄糖
(2)促進脂肪分解
*δ-細胞分泌生長抑素(Somatostatin)(占胰島細胞的3-10%),顆粒大小325 nm
(1)胰臟
a.情况:血中葡萄糖或胺基酸濃度高時由胰臟分泌
b.功能:內分泌方面抑制升糖素、胰島素、生長激素和甲狀腺素的分泌;外分泌方面減緩腸道運動以增加營養素吸收的時間
(2)下視丘:極少量,作用類似神經荷爾蒙,經由門脈循環到腦垂腺前葉,抑制生長激素和促甲狀腺素的釋放。
*PP-細胞(pancreatic polypeptide)分泌胰多肽(占胰島細胞的1%):產生與膽囊收縮素(CCK)相反的效果
*ε-細胞(占胰島細胞的1%):分泌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erlin)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pathguy
五、染色方法
Gomori stain-->A細胞呈現紅色;B細胞呈現藍色
mallory azon stain-->A細胞也是紅色;B細胞是橘褐色;D細胞則是藍色

資料來源:shutterstock
六、胚胎學
outgrowth of embryonic foregut: 內胚層(endoderm)來源
第10週:A細胞
第11週:D細胞
第13週:B細胞,在第17週開始分泌胰島素(insulin)
另外外分泌(exocrine)先發育成熟,之後內分泌才開始具有功能

資料來源:Frontiers in Bioscience
七、外分泌
外分泌部為漿液性復管泡狀腺。小葉間結締組織中有導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1.腺泡腺細胞(Pancreatic acinar cells)呈錐體形,細胞底部位於基膜上,基膜與腺細胞之間無肌上皮細胞。腺細胞具有合成蛋白質的結構特點,基部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和核糖體,故在HE切片上,此處胞質呈嗜鹼性。細胞核圓形,位近基底部。細胞合成的蛋白質(酶的前體),經高爾基複合體組裝於分泌顆粒(酶原顆粒)內。顆粒聚集於細胞頂部,其數量因細胞功能狀態不同而異,飢餓時細胞內分泌顆粒增多;進食後細胞釋放分泌物,顆粒減少。
胰腺腺泡腔面還可見一些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細胞,稱泡心細胞(centroacinar cell),細胞質染色淡,核圓形或卵圓形。泡心細胞是延伸入腺泡腔內的閏管上皮細胞。

資料來源:南伊利諾伊大學醫學院
2.導管腺泡以泡心細胞與閏管(intercalated duct)相連,胰腺的閏管長,無紋狀管,閏管逐漸匯合形成小葉內導管(Intralobular duct)。小葉內導管在小葉間結締組織內匯合成小葉間導管(Interlobular duct),後者再匯合成一條主導管(main duct),貫穿胰腺全長,在胰頭部與膽總管匯合,開口於十二指腸乳頭。閏管腔小,為單層扁平或立方上皮,細胞結構與泡心細胞相同。從小葉內導管至主導管,管腔漸增大,單層立方皮逐漸變為單層柱狀,主導管為單層高柱狀上皮,上皮內可見杯狀細胞。


資料來源:micro2tele
3.胰液:胰液為鹼性液體,Na+、K+、Ca2+、Mg2+、HCO-3、HPO42+等,其中以碳酸氫鹽含量最高,胰液中的多種消化酶由腺泡細胞分泌,如胰蛋白酶(trypsin)、胰糜蛋白酶、多肽酶、胰澱粉酶(amylase)、胰脂肪酶(lipase)、膽固醇脂酶、DNA酶、RNA酶等,它們分別消化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成分。腺泡細胞分泌的酶有的是以酶原形式排出,如胰蛋白酶原和胰糜蛋白酶原,它們排入小腸後被腸肽酶激活成為有活性酶,這些分泌酵素的細胞統稱Zymogen granule。腺細胞還分泌一種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防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內致活,若這種內在機制失調或某些致病因素使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內激活,可致胰腺組織分解破壞,導致急性胰腺炎。

胰腺的分泌受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交感和副交感神經隨血管進入胰腺,其末梢分布於腺泡,副交感神經興奮促進胰酶分泌,交感神經興奮使分泌減少。消化管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某些激素也參與對胰腺分泌的調節,如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於小導管上皮細胞,使其分泌大量水和碳酸氫鹽,胰液量增多;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可促進腺泡細胞分泌大量消化酶,但胰液量不增多;胃泌素也有促進胰酶分泌作用。
資料來源:A+醫學百科

資料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八、組織學
1. Capsule:細細的膠原纖維構成結締組織
2. Septa:將內部分為許多小葉(lobules)
3. Lobules:又分內分泌和外分泌兩部分
 Exocrine part:濃染的serous gland,占了胰臟的大部分。分泌物經由導管後送進十二指腸(低倍之下和剛剛看到的耳下腺很像)
 Endocrine part:淡染,偶爾夾雜在濃染的serous gland之間,只占1.5%,但也有很大的功能;沒有導管,分泌物由開孔型微血管運送到其他部位
▼消化道(Digestive tract) 顯示/隱藏(show/hide)

▼腺體(gland) 顯示/隱藏(show/hide)

1 意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