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Jaundice)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Bilirubin)濃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小便呈現茶色或甚至是大便變成灰白色。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黃疸大約發生在60%的新生兒,以皮膚或是眼白部分變成黃色來作為判斷症狀。顏色的變化位置首先從引人注目的臉開始,嚴重的話會進一步下降到胸部、腹部、手臂,最後是腿。可以用一個手指按壓在寶寶的額頭或鼻子上來判斷,若有皮膚黃疸,它就會在釋放手指壓力的皮膚位置上出現黃色(正常為白色)。

資料來源:healthcentral

依照發生問題德地方可以做以下分類

資料來源:medical-dictionary
一、其他黃疸疾病各論
1、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
新生兒的肝臟需要數天時間的發育來勝任膽紅素的清除,所以大多數的嬰兒在出生後會出現黃疸,我們稱之為「生理性黃疸(Physiological jaundice)」,通常是無害的。「生理性黃疸」常出現在出生後72至96小時,通常一至兩週後消失。
2、Crigler-Najjar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為一遺傳性膽血紅素代謝疾病,因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酵素(UDP-glycuronosyltransferase)缺乏而引起高膽紅素血症。如果嬰兒期未給予治療,則會發展為核黃疸(kernicterus)。腦部毒性膽紅素的神經毒性已被証實對聽力系統及視力激發電位有所傷害,會造成日後的視力、聽力障礙。
3、Gilbert’s 病症
發生黃疸的機制是肝細胞攝取非結合膽紅素障礙(輕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家族性黃疸)及肝細胞微粒體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不足(重型,預後差)所致。本病特徵為除黃疸外,其他肝功能試驗正常,血清內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紅細胞脆性增加;口服膽囊造影劑後,膽囊顯影良好,肝活體組織檢查無異常。
4、阻塞性黃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任何原因,只要使膽管受到阻塞,就會產生阻塞性黃疸、皮膚常呈暗黃色,完全阻塞者顏色更深,甚至呈黃綠色,並有皮膚瘙癢及心動過速(膽心症候群),尿色深,糞便顏色變淺或呈白陶土色。血清結合膽紅素增加,尿膽紅素試驗陽性,因為腸肝循環途徑被阻斷,所以尿膽原及糞膽素減少或消失,血清鹼性磷酸酶及總膽固醇增高
5、核黃疸(Kernicterus)
膽紅素能緊緊地結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過血腦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膽紅素結合位點就不會引起核黃疸。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濃度低或血清中有與膽紅素競爭白蛋白結合位點的物質,如游離脂肪酸,氫離子,某些藥物包括磺胺藥,頭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黃疸的危險性。早產兒由於血清白蛋白濃度低而處於核黃疸的危險之中。在飢餓,敗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謝性酸中毒的新生兒血清中,競爭性分子(如游離脂肪酸和氫離子)可能升高,這些情況使處於任何血清膽紅素水平的新生兒有增加發生核黃疸的危險性。
▼蛋白質(protein) 顯示/隱藏(show/hide)

▼消化道(Digestive tract)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