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傳遞鏈抑制劑(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nhibitors)

1. 抑制呼吸鏈的毒物:
毒物名稱
作用方式
巴比妥酸(Barbiturates
藉由阻斷電子由FeS轉移到Q,抑制NAD-linked dehydrogenases
蒼朮苷(Atractyloside
藉由阻止粒線體對ADP的運入與ATP的運出來抑制氧化磷酸化
抗黴素AAntimycin A
二硫基丙醇(dimercaprol
抑制呼吸鏈中細胞色素bcytochrome b)與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之間的電子轉移
H2SCOCN
(氰化物)
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
丙二酸(Malonate
為一種結構與琥珀酸(Succinate)很像的競爭型抑制劑,當丙二酸量太大時就會取代琥珀酸,電子將無法正常傳遞到Complex II
2. 毒物和反應的關係:
毒物
抑制的反應
補充
Piericidin A
Amobarbital
Rotenone
Complex I→Q
Piericidin:抗生素
Rotenone:阻斷魚的神經系統古時用來毒魚
Malonate
Succinate→complex II
Succinate dehydrogenase的競爭型抑制劑
Carboxin(碳素)
TTFA
Complex II→Q

BAL
Antimycin A
Complex III

H2SCOCN
Complex IV

Oligomycin
ADP+Pi→ATP
阻斷磷酸化酵素
二硝基酚
Dinitrophenol
ADP+Pi→ATP
Uncoupler(未偶合劑)
*使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分離
*只需要少劑量即能造成阻斷

資料來源:自然期刊
3. 去偶合劑(uncouplers)
A. 偶合反應與呼吸控制
a. 電子傳遞鏈與磷酸化偶合:細胞的粒線體中,電子傳遞、磷酸化作用為偶合反應(連續不中斷),H+梯度會調控電子傳遞,進而控制呼吸作用
b. 未偶合劑作用簡述:加入未偶合劑→電子傳遞和磷酸化作用未偶合→破壞H+梯度→加速O2的消耗→ 細胞死亡
之所以會加快O2消耗,是因為粒線體發現沒有H+梯度,於是加快電子傳遞鏈以產生H+梯度,導致加速O2的消耗
B. 二硝基酚(Dinitrophenol)
a. 作用機制
電子傳遞鏈使粒線體膜間腔有較高的H+濃度(pH:基質>膜間腔)
→加入Dinitrophenol:疏水性弱酸,會在膜間腔吸附H+
→吸附H+的Dinitrophenol擴散至基質,或停留於雙層磷脂質間(因其分子小可直接通過膜)
→H+梯度被破壞
→ATP無法合成

b. 結論:二硝基酚(Dinitrophenol)破壞質子梯度的產生,使ATP合成困難→將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分開

資料來源:美國威諾那大學
C. 寡黴素(Oligomycin)
a. 抑制:
˙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F0單元抑制劑
˙ 抑制細胞的粒線體對O2之吸收
b. 抑制ATP合成酶機制:附著在F0,關閉通道→阻止H+通過ATP合成酶→缺乏ATP產生→細胞死亡
*F0和F1是負責磷酸化的蛋白質
*總整理
加入/結果
氧氣消耗
ATP合成
Cyanide (CN-)
終止
終止
Oligomycin
減少
終止
2,4-dinitrophenol (DNP)
持續
終止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
▼有機物代謝(Organic matter metabolism)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