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melodyschoenfeld
A. 胃底(Fundus),不在下面而在頂部,這種頂部卻稱「底部」的器官有三─胃、子宮、心臟,胃底會分泌飢餓素(Ghrelin)
B. 賁門(Cardia),並非真正的括約肌,而是食道的尾部收縮
C. 胃本體(Body),胃腺在此,由於會分泌胃酸,所以是胃潰瘍好發處
D. 幽門室(Pyloric antrum),三角形過渡區,這之後胃徑馬上巨幅縮窄
E.位置和毗鄰:中等充盈的胃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賁門和幽門的位置較固定。賁門位於第11胸椎左側,距正中線約2.5厘米處。幽門在第一腰椎右側,距正中線2厘米處。胃大彎的位置隨胃充盈的情況而異,其下緣最低點可降至臍或臍以下平面。
胃前壁右側部為肝左葉下面所遮蓋。胃底部緊鄰膈和脾。前壁左下方在劍突下方左、右肋弓之間下直接與腹前壁接觸,是胃的觸診部位。胃後壁隔網膜囊與眾多器官相鄰接,由下向上依次是橫結腸、胰、左腎和腎上腺、脾等。這些器官構成胃床。
二、胃部肌肉
典型的消化道肌肉為內層環走肌(Circular m.),外層縱走肌(Longitudinal m.),口訣是內環外縱,縱走肌在食團行進方向的前方放鬆,以容納食團;環走肌在食團行進方向的後方收縮,以推進食團,但只有在胃這裡的環走肌內部還有一層斜走肌(Oblique m.),功能為攪拌食團,其中內中層環走肌最厚佈於全胃,在幽門處明顯增厚,形成幽門括約肌sphincter of pylorus,可控制胃內容不致過快地排入十二指腸和防止 內容的逆流。賁門處無明顯的括約肌。內斜肌層薄弱不完整,自賁門左側向胃前、後壁放散。漿膜為腹膜臟層。縱行肌僅分布於大、小彎處。
資料來源:digestive-system
三、血液供應
胃的動脈均為腹腔干的分支,在胃的大、小彎形成2個動脈弓。在胃小彎的小網膜內由胃左和胃右動脈吻合構成,在胃大彎的胃結腸韌帶內由胃網膜左、右動脈吻合構成。胃底部由胃短動脈供給。上述各動脈發出的胃支穿肌層入於粘膜下組織,吻合成豐富的血管網。故胃切除術結紮血管時殘餘胃的血液供給一般不受影響。
胃壁的靜脈匯成胃左、右靜脈,胃網膜左、右靜脈和胃短靜脈,與同名動脈伴行。前二者直接匯入門靜脈,後三者分別經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間接匯入門靜脈。其中胃左靜脈在賁門處接受食管靜脈支的匯入,該支與奇靜脈的食管支都起源於食管下段粘膜下層的食管靜脈叢,因此是門、上腔靜脈間重要的側副循環徑路。
資料來源:A+醫學百科
資料來源:instantanatomy
四、胃壁的構造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組織、肌膜和漿膜等4層構成。胃粘膜在胃空虛時形成許多皺襞(rugae),近小彎部有4-5條較為恆定的縱皺襞,食糜可經皺襞間的縱溝流向十二指腸,這些縱溝稱為胃道。胃粘膜表面有許多小溝,縱橫交錯,將粘膜分隔為直徑1-6毫米大小不等的小區,叫做胃區gastric areas。每一胃區用放大鏡觀察時可見許多小凹,叫做胃小凹gastric pits,小凹底部有數個胃腺的開口。胃粘膜層有許多胃腺,有分泌消化酶、鹽酸和激素的作用。在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胃粘膜覆於幽門括約肌的表面,形成環形的粘膜皺襞,叫幽門瓣pyloric valve。胃粘膜下組織發達,在胃充盈和蠕動時起緩衝作用,便於胃粘膜 的延伸和變位。肌膜較厚,由內斜、中環、外縱三層平滑肌交織組成。
參見:消化道黏膜(mucus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胃粘膜是一個複雜的分泌器官,含有三咱管狀外分泌腺和多種內分泌細胞。
胃的外分泌腺有:①賁門腺分佈在胃與食管連接處的寬約1-4cm的環狀區內,為粘液腺,分泌粘液;②泌酸腺分佈在佔全胃粘膜約2/3的胃底和胃體部。泌酸腺由三種細胞組成:壁細胞、主細胞和粘液頸細胞,它們分別分泌鹽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③幽門腺分佈在幽門部,是分泌鹼性粘液的腺體。胃液是由這三種腺體和胃粘膜上皮細胞的分泌物構成的。
胃粘膜內至少含有6種內分泌細胞,如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分泌生長抑素的D細胞和分泌組胺的肥大細胞等。
資料來源:A+醫學百科
資料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資料來源:users
資料來源:teachmeanatomy
▼消化道(Digestive tract)
顯示/隱藏(show/hide)
可!!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