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

重肌無力症(Myasthenia Gravis,簡稱M.G.),又稱重症肌無力乃神經肌的疾病引致肌肉顫動、軟弱及容易疲勞。這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的紊亂,它會阻礙抗體的循環,阻塞乙醯膽素感受體 (acetylcholine receptor)在突觸後神經肌的接合點(post-synaptic neuromuscular junction)。此症會禁止神經傳送素乙醯膽素(neurotransmitter acetylcholine)而引致的刺激效果。

簡述:重症肌無力為一自體免疫疾病,顧名思義,MG 就是作用在肌肉上(通常為隨意肌),
但有好發的位置,例如:眼球肌肉、顏面肌肉(舌肌、咀嚼肌、吞嚥肌、呼吸肌)

A. 重症肌無力的臨床特徵有眼瞼下垂(ptosis)、吞嚥困難(dysphagia)、肌肉無力(muscle weakness)等等表現
B.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致病機轉為自體免疫抗體攻擊位於突觸後膜(特稱為運動終版,motor end plate)的乙醯膽鹼受器(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造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無法與受器結合,使運動終板無法產生終板電位,進而讓肌肉無法收縮
C. 重症肌無力為與一般發炎性肌肉病變(inflammatory myopathy)不同,因為重症肌無力有特殊的臨床特徵,像是眼瞼下垂(ptosis)、吞嚥困難(dysphagia)等等

資料來源:doctortipster

 正常NMJ的圖示。可以看到運動終板上的AChR與Ach正常的結合引起終板電為使肌肉收縮
 重症肌無力的患者的NMJ圖示。可以明顯的看到運動終板上的AChR被抗體給占領破壞,使的ACh無法與AChR相結合是肌肉無法收縮,所以重症肌無力是屬於一種神經肌肉傳導異常的疾病

二、重肌無力症的分類
重肌無力症廣泛被接受的分類是以美國臨床分類為基礎:
第一類:出現眼肌軟弱或疲勞情況,眼皮可能下垂(ptosis),並沒其他證據顯示身體其他地方出現肌肉軟弱或疲勞。
第二類:眼肌軟弱或疲勞情況較嚴重,其他肌肉軟弱或疲勞情況溫和。
第2A類:主要在肢體或軸向肌肉。
第2B類:主要在球莖(bulbar)及/或 呼吸肌肉。
第三類:眼肌軟弱或疲勞情況嚴重及其他肌肉出現軟弱情況。
第3A類:主要在肢體或軸向肌肉。
第3B類:主要在球莖(bulbar)及/或 呼吸肌肉。
第四類:眼肌軟弱或疲勞情況嚴重及其他肌肉軟弱情況嚴重。
第4A類:主要在肢體或軸向肌肉。
第4B類:主要在球莖(bulbar)及/或 呼吸肌肉。(需要以喉管進食但不需要插喉)
第五類:需要插喉以維持呼吸。

三、流行病學:「偵測出的病患」所占比率大約是萬分之一~二(實際患病人數應該更高),且因為以下兩個原因,比率漸漸增高
a. 壽命的延長: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免疫機能會漸漸衰退,容易造成免疫失衡進而引發重症肌無力,所以壽命延長會使罹患MG 的機率提高
b. 醫療設備的進步:檢測的儀器及方法日新月異,所以檢出率當然也跟著提升

雖然從20 幾歲就已經有人發病,不過高峰期是出現在30 多歲和60 多歲,此外,一般病患的男女比例為2:3,也有一說法為1:2
a. 30 多歲(星星標示)的病患:以女性為主(對應左下圖框框)
b. 60 多歲(勾勾標示)的病患:以男性為主(對應右下圖框框)

四、重症肌無力的臨床表現(Clinical presentation)
A. 臨床表現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眼肌型,主要影響眼部,屬於MG 的初期症狀;第二類為症狀較嚴重的全身型(也可稱為綜合型或一般型),病徵可能出現在全身
B. 眼肌型(初期症狀):
a. Ptosis(垂瞼):請病人向上/外看30 秒,MG 患者眼皮會不自主垂下來
b. Blurred/double vision(複視):雙眼看到重疊影像
C. 全身型(隨著病程發展症狀亦趨嚴重):
a. Slurred speech(口齒不清)
b. Difficulty chewing & swallowing(吞嚥困難):尤其是液態食物,通常看到這個病徵就可以判斷是MG
c. Weakness in the arms and legs(四肢無力):可藉由休息緩解,但經過一天的勞累後可能又會出現此病徵
d. Chronic muscle fatigue(肌肉疲勞):可藉由休息緩解,但經過一天的勞累後可能又會出現此病徵
e. Difficulty breathing(呼吸困難):控制呼吸的肌肉被攻擊,所造成的病害最為嚴重,可致死
五、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檢測
A. 自體免疫疾病是由許多免疫細胞共同參與而造成的,不會只有單一成分作怪
B. 在重症肌無力的患者中,其自身抗體(autoantibody)的主要攻擊目標為肌肉細胞上的乙醯膽鹼接受器(Acetylcholine receptor)
C. 從重症肌無力患者體內抽取血液做下列免疫學試驗:
a. 免疫沉澱實驗(Immunoprecipitation):免疫沉澱實驗的原理就是讓抗原和抗體結合以便於偵測;因重症肌無力患者的抗體會攻擊肌肉上的Acetylcholine(ACh)receptor,並與之結合,因此可利用此特性做免疫偵測;尚未結合前的抗體與抗原原先都是水溶性(肉眼不可見),一旦形成晶格狀的結合,變成較大的抗原-抗體結合物就會沉澱,如此便可被偵測到(肉眼可見)
b. 注射含抗體的血清也可使實驗動物產生病變:將血清打入老鼠體內,可以發現老鼠也產生重症肌無力的症狀此證明抗體參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
c. 將抽出的血液分離出血球,再從血球中找到mononuclear cells,利用帶有以ACh receptor 為抗原的APC 刺激,亦即將mononuclear cells 與APC 共同培養(co-culture),便會發現有T 細胞大量活化增生此證明抗體並不會沒事就自己大量製造,而是需要APC 先活化大量T 細胞,T 細胞再活化並促使B 細胞分泌抗體
六、重症肌無力的臨床表現統計數據

A. 在一些回饋的分析實驗中可見臨床表現的結果:首先先把MG 分成只發生在眼睛部位的眼肌型以及綜合型(又稱為全身型,即發生在眼睛以外的其他地方,通常會由頸部肌肉開始,再延伸至背部肌肉,再到近端肢體肌肉,例如上臂、大腿)
B. 綜合型病患的病徵:病徵延伸到大腿的病患,無法做出從坐在椅子上然後直接站起來的動作;延伸到上臂的患者則無法做出將手舉過頭的動作
C. 一開始檢查71 名MG 病患,其中有44 個人的眼睛有垂瞼(Ptosis)現象,而過了六個月後再檢查,竟然有56 個人出現或轉移成綜合型!因此可知Ocular 及Generalized 並不是無關,而是會改變或轉移的喔!
D. 眼肌型MG 轉移成綜合型MG 的比例,會隨著病程時間的加長而越來越高;五年後再檢查發現,高達83%的眼肌型 MG 患者,其病徵都有轉移至眼睛外的其他地方,只剩17%的人還維持在眼睛垂瞼而已
E. 女性發生MG 的比例較男性高,為59:41(大約3:2),且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生轉移
F. MG 患者中有77% 的人可偵測出有AChR 的抗體(anti-AChR positive)因為患者其自身抗體(autoantibody)的主要攻擊目標就是肌肉細胞上的乙醯膽鹼接受器(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
G. 診斷出罹患MG 的時間:此為一驚人數據,當病人發生複視(眼肌型MG)或是感覺身體不對勁時而到醫院求診,往往到確診為MG 的時間平均需要4.7 個月;若為綜合型,也就是說症狀不僅僅侷限在眼睛,那確診時間平均需要12.4 個月,因為其疾病型態複雜,所以診斷時間往往要很久
七、MG 的偵測系統

A. 肌肉虛弱是MG 最後的結果,但造成肌肉虛弱的原因很多,所以要以肌肉虛弱來確定罹患MG 並不容易
B. 當懷疑是運動終板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問題,可直接偵測肌肉的電位差,此偵測較靈敏;但是通常臨床上從問診到決定做此偵測可能需要一段時間,通常不會馬上決定做此測試
C. 臨床上也可以直接給予病人抗MG 的藥物來治療,但是不見得對每位病人都有效,這是因為每個人基因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也有可能使一些病人的MG 無法被根治,或是對此藥物產生毒性反應
D. 目前發展比較快速的方法,為使用免疫學方法來偵測參與這些自體免疫反應的抗體,而前面提過MG 病人的抗體會去攻擊ACh receptor,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偵測AChR 抗體來診斷;還可以透過偵測MuSK 抗體來診斷,MuSK 抗體是另外一種自體抗體(Autoantibody),此兩種抗體所造成的結果都一樣,就是會去攻擊自體細胞
E. 這種偵測特定自體抗體的免疫學方法,也可應用在其它的疾病上,例如紅斑性狼瘡(SLE)可藉由偵測anti double-strand DNA(雙股DNA 抗體)來診斷
F. 當Regulatory T cell 不能正常的執行它的功能時,也會被偵測出來,進而證實為MG
 小複習:調節型T 細胞(Regulatory T cell)主要功能是抑制免疫反應,回饋控制前端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不要過度
G. MG 的病人會有胸腺病理狀態的產生,所以也可藉由胸腺病理的狀態來診斷


參見:肌肉的疾病(disease of muscle)
參見:骨骼肌收縮的步驟(skeletal muscle contraction step)
▼免疫疾病(immune disease) 顯示/隱藏(show/hide)

▼肌肉簡介(muscle introduction)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