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BL細菌(ESBL bacteria)

ESBL是一種位於質體(plasmid)上突變的基因(bla),所媒介的新一類乙內醯胺酶(β-lactamase)。這些酵素經由一或多個氨基酸的改變,就能水解更多 cephalosporin類抗生素、penicillins及aztreonam[1,2]。但ESBL會被乙內醯胺 酉每抑制劑,如:clavulanic acid所抑制,是實驗室確立ESBL菌株的重要方法。

目前ESBL被分為9類:TEM(源自一個小女孩的名字Temoniera),SHV (sulphydryl variable),OXA (ox-acillinase),CTX-M (對cefotaximes水解能力很 強),PER(在P. aeruginosa發現),VEB (源自人名Vietnam,又名CEF),GES,TLA, BES。而大部分的ESBL皆為TEM或SHV的衍生物[1-3],根據它們的胺基酸序列TEM型有多達90種,SHV型則至少25種之多。
一、歷史
ESBL的發現最早始於1983年由Knothe等人提出[4]。他們發現這種能水解cefotaxime的酵素,它的胺基酸序列異於早期發表的SHV-1乙內醯胺酶,並命名為SHV-2。稍後1985年,法國發現另一種可水解cefotaxime 的酵素的新型乙內醯胺酶 ,為TEM-1的衍生物,並命名為TEM-3。往後陸續發現其他類型ESBL如:1986年發現TEM-4、SHV3,1987年 發現TEM-6、TEM-9、SHV4、SHV5… 等。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150種ESBL被發表[1-3]
資料來源: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協會
二、特徵
ESBLs多具有下列幾項特徵:
(1)可有效分解oxyimino cephalosporins類抗生素
(2)有serine active site
(3)其活性可被β-lactamase抑制劑(如:clavulanic acid、sulbactam或tazobactam等)抑制
(4)多數ESBL皆由超過100 kb的質體產生,且該抗藥性基因可藉由質體於同種間或不同菌種間傳播4。雖然ESBLs對於各種oxyimino-β-lactam抗生素都有水解活性,但卻無法水解cephamycins (cefoxitin, cefotetane與cefmetazole)和carbapenems (imipenem, meropenem及ertapenem)。
資料來源:台灣藥學雜誌

資料來源:chromagar
▼免疫疾病(immune disease)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