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系統(Locomotion System)

一、主要構造:
A. Bone:主要移動的部位
B. Joint:產生動作的部位,沒例外的話視為能動的,上面的ligament會限制關節動作
C. Skeletal muscle:收縮來移動骨頭,由nerve支配產生動作(通常把skeletal省略,除非有特別提才是指心肌平滑肌)
二、以下針對肌的分類進行概述:
1、 肌群(Muscle groups):一個關節的周圍往往有好幾條肌肉對此關節產生作用。
a. 作用肌(Agonist):也稱為原動肌(Prime Movers),為一肌群中產生動作的最主要肌肉,與拮抗肌合為一組肌肉 e.g. 屈肌,一般人的屈肌比較有力,若是支配手掌前三指的正中神經受損,只剩下伸肌作用,而呈現伸直狀態;反之,尺神經(未受損)支配的後兩指會呈現微彎狀態,因此,臨床上作用肌與拮抗肌必須配平
b. 拮抗肌(Antagonist):做跟作用肌相反的動作,使肢體回覆原來位置。e.g. 伸肌
c. 協同肌(Synergist):和作用肌一起完成動作,產生不全同於動作方向的分力,負責微調或增加關節活動角度,使動作更加靈活精確 可用拔河來比喻。身材魁梧者可視為作用肌,其它人可視為協同肌。因此臨床上,若是作用肌或支配此作用肌的神經受傷,就需要復健其協同肌,盡量使之力量總和達到原來的三分
d. 固定肌(Fixator):當一骨骼的遠端在活動的時候,負責穩定骨骼近端關節的肌肉稱之。舉雙關節肌為例:雙關節肌的遠端為主要動作關節,影響力很強,而近端為次要動作關節,影響力較弱,固定肌可以拮抗雙關節肌的近端影響,維持姿勢,因此如果患者的固定肌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副動作或是多餘動作的產生
2、 肌肉動作(muscle action): 運動用肌肉通常是兩個端點(方向)、梭形或扇形等等,一點稱為origin site另一點稱為insertion site。其中,止點比較重要,因為功能上來講,肌肉會在止點上產生作用。舉拔河為例,拔河的輸贏是看繩子,而不是拔河者的腳站在哪裡。
a. 起點(origin):通常以紅色標記,為肌肉穩定附著的點,即不動端,通常會在靠近中軸骨的那一端。型態上,為了能穩定的附著在骨骼上,通常會呈現面狀、片狀。
b. 止點(Insertion):名稱通常以藍色標記,為肌肉拉動的那一端,通常會在四肢的遠端(distal end)。型態上,為了使運動效果較好、較集中,附著在骨骼上的面積通常是點狀或線狀(壓力=外力/面積)。例外:引頸向上
c. 另外,有些肌肉的兩個端點都可以當Insertion Site,因此型態上,兩端都以小面積附著。例:肱二頭肌兩端都可當止點,因此它兩端的附著面積就都很小
3、 槓桿系統(Lever System):

資料來源:biologyreference
a. Type I Lever: 支點(Fulcrum;F)在中間,省力與否由其施、抗力臂間的長短關係決定
b. Type II Lever
• 抗力點(Load;L或稱R:Resistant)在中間
• 施力臂 > 抗力臂
• 省力型槓桿
• 舉例:踮腳尖時小腿肌可以輕鬆舉起身體重量
c. type III lever
• 施力點(Effort;E)在中間
• 抗力臂 > 施力臂
• 速度※型槓桿,抗力臂越長,速度越快
• 身體大多數的骨骼肌肉運動屬於此型槓桿(80%),較少有第一型與第二型槓桿的運動類型
※ “速度"指的是肌肉只要移動少量的位移,便可使整體大幅度的位移,條件是肌肉要夠強壯。如:肱二頭肌只需收縮一小段,便能將手臂由垂下舉至水平
▼骨骼簡介(introduction of skeleton) 顯示/隱藏(show/hide)

▼肌肉簡介(muscle introduction) 顯示/隱藏(show/hide)

1 意見:

  1. 之前一直想像是肌肉拉韌帶, 韌帶再拉骨頭, 原來沒這麼麻煩

    回覆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