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人體皮膚表面貼上電極,可以偵測到心臟的電位傳動,而心電圖所記錄的並不是單一心室或心房細胞的電位變化,而是心臟整體的電位變化。
1. 心臟各部位的電位傳導:
資料來源:healthy-ageing
Atrial Excitation
心房興奮
|
開始
|
a. SA node產生自發性動作電位,並由此處開始傳出電位變化
b. 心電圖開始有波形產生
|
完成
|
a. 電位從SA node傳到AV node
b. 產生P波,代表心房產生去極化(depolarization)
|
|
Ventricular Excitation
心室興奮
|
開始
|
a. 心室開始去極化(depolarization),電位往下傳導至Bundle of His以及Right/left Bundle branch
b. 產生Q波(往下)
|
完成
|
a. 電位已傳導至整個心室,心室已完全去極化
b. 除了心室興奮初期(上一個表格)所產生的Q波外,再進一步產生R波、S波
|
|
Ventricular relaxation
心室鬆弛
|
a. 心室產生再極化(repolarization)
b. 產生T波
|
2. 心臟電位變化所對應的心電圖波形:
心房去極化(depolarization)
|
P波
|
心房再極化(repolarization)
|
沒有再極化的波形,這是因為心房再極化現象波形小且多半掩沒在QRS 的複合波中因此不易察覺
|
心室去極化(depolarization)
|
Q、R、S 波
|
心室再極化(repolarization)
|
T波
|
3. 單一心室細胞的膜電位變化與心電圖之對應:
心電圖(ECG)
|
A. ECG紀錄的是心臟整體的節律以及電位變化,無法個別紀錄單一心臟細胞膜電位變化。但是我們可藉由與單一心室細胞的膜電位變化的對照,得知許多訊息
|
單一心室細胞的膜電位變化
|
A. 圖中 符號區:此水平線可對應到ECG的P波(也就是心房去極化時期),但此圖為心室的膜電位變化,所以看不到波的起伏變化
B. Phase 0:心室的去極化時期,可產生ECG的QRS波
Phase 1:早期再極化
Phase 2:平原期
Phase 3:最終再極化(Finalrepolarization),產生T波
Phase 4:恢復期
|
J point 位置(高低):生理性的零點
資料來源:zuniv
三、 心電圖的導程( Lead)
資料來源:猶他州立大學
資料來源:nottingham
資料來源:compharm
註:心電圖是以 10 個貼片記錄 12 個電極的位變化
資料來源:zuniv
三、 心電圖的導程( Lead)
資料來源:猶他州立大學
導程名稱
|
電極放置處
| ||
標準肢導
|
參考電極(-)
|
記錄電極(+)
| |
LeadⅠ
LeadⅡ
LeadⅢ
|
右手
右手
左手
|
左手
左腳
左腳
| |
加強肢導
| |||
aVR
aVL
aVF
|
左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右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右手和左手連線的中間點
|
右手
左手
左腳
| |
胸前(胸)導程
| |||
V1
V2
V3
V4
V5
V6
|
胸骨右方的第4肋間
胸骨左方的第4肋間
V2 和V4連線的中間處
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5肋間
V4 和V6連線的中間處
左液窩下方的第5肋間
|
資料來源:nottingham
資料來源:compharm
註:心電圖是以 10 個貼片記錄 12 個電極的位變化
l 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1. V1、V2切勿貼到胸骨上
2. 胸前貼片放置順序:V1→V2→V4→V3→V6→V5(3在24之間;5在46之間)
3. 雙手貼手腕內側;雙腳貼腳踝上方的內側(右腳為接地線)
4. 三角形各邊的中點代表中央點,是虛擬電位。
資料來源:naqib
資料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四、心電圖的記錄
1. 記錄紙上的單位
|
A. 橫軸:記錄時間(s)。每小格表0.04秒;五個小格構成一大格,一大格表0.2秒
B. 縱軸:記錄電位(mV),一小格表0.1mV
|
2. ECG各波間之間期(interval)
interval
|
時間間距(Range)
|
此時心肌的電位變化
| |
PR interval
(P波開始→Q波開始)
|
通常為0.12~0.20秒
3~5格 |
表心房開始去極化(atrial depolarization)→電位傳至AV node(心室開始要去極化)的時間間距,用來評估心房至心室間的傳導速度
| |
QRS duration
(Q波開始→S波結束)
|
通常為0.06~0.10秒
(小於0.10秒)
|
表心室去極化(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所花的時間,也有心房的再極化現象,但因波形小,因此埋沒在QRS complex中不易察覺
| |
QT interval
(Q波開始→T波結束)
|
小於0.43秒
|
表心室去極化(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QRS duration)+心室再極化(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ST segment+T wave)所花的時間
| |
ST interval
(S波結束→T波開始)
|
表心室早期的再極化
| ||
3. 心電圖的正常波形:
1. Standard limb lead(標準肢導):
A. Lead Ι:通常可看到正波(R波)
B. LeadII:最常看的波型,因為人體正常時,LeadII會出現標準的P波、QRS波與T波,有助於我們的判斷。
C. Lead ΙΙΙ:可能看到負波(S波)或等電波(R波和S波振幅差不多)
l 等電波:正波和負波的振幅差不多大
2. Augmented limb lead(加強肢導):
A. aVR:通常為負波(S波)
B. aVF:通常為正波(R波)或等電波
C. aVL:通常為正波(R波)
3. Precordial lead(胸前導程)或稱作Chest lead(胸導程):
A. V1&V2:通常為較強的負波(S波)
B. V3&V4:可看見逐漸明顯的正波(R波)
▼心臟(heart)
顯示/隱藏(show/hide)
▼循環系統檢查(circulation exam)
顯示/隱藏(show/hide)
謝謝整理分享
回覆刪除感謝
回覆刪除請問 R波 高低有什麼區別 因我哥的就很高 我的就很低
回覆刪除謝謝整理分享,但最後表格 "ST interval (S波結束→T波開始)" 錯了
回覆刪除It was a beneficial workout for me to go through your webpage. Private tutor Ocala</a Nice Article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