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傳導系統(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1. 概論
A. 心臟99%的細胞無法自發性的產生動作電位,但具有可收縮性,並可藉由SA node放電來引發收縮;而有1%的細胞會自發性放電,稱為節律細胞
B. 節律細胞:為一群特化的心肌細胞,可自發性的產生動作電位或傳遞心臟內部的電訊號,進而控制心臟的節律以及心跳
2.心臟傳導系統由特化的心肌細胞所構成,可自主發起神經訊號並協調訊號傳導到心臟其他部分,使心臟肌肉全部同時收縮。傳導過程中,系統的大分支會被結締組織(如心臟骨骼)分隔開以避免干擾。運動員心臟力量較強,每次可以輸出的血液量較多,所以心臟跳動次數較少。以下介紹和心臟傳導有關的構造:
A. 竇房結(sinoatrial node,SA node);又稱為節律點(pacemaker),位於右心房內部接近終嵴(crista terminalis)上部之處,約1/2 inch長;位於右心房及上腔靜脈交接處,為產生自發性動作電位頻率最高的節律細胞,產生動作電位的頻率可達60~100次/min,其主宰了心臟的跳動
B. 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AV node):深植在兩心房的中隔心肌纖維內,冠狀竇(coronary sinus)開口的上方;產生自發性動作電位的頻率小於SA node,約為40~60次/min,所以當AV node還未產生動作電位時,SA node即已產生,並將電位經由纖維路徑傳至AV node使之產生動作電位,因此當心臟傳導路徑皆為正常狀態時,主要引發心跳及控制心跳頻率的部位為SA node
Koch’s triangle顧名思義有三個邊,包括:
 三尖瓣annulus的邊緣
 coronary sinus
 tendon of Todaro

資料來源:teachmeanatomy
C.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起始自房室結(AV node),進入室間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內再分成左右兩支;含左右分枝,將AV node的電位傳至Purkinje fibers,是唯一能將心房的電位傳至心室的通道,其在心臟功能不正常時,也可能產生自發性放電,其頻率<20次/min。
在right coronary cusp和noncoronary cusp中間下面有MS,(membramous septum 膜性中隔)亦有AV bundle,若開刀時(如換主動脈瓣),剛好切到right coronary cusp和noncoronary cusp下面有時會造成AV block(傷到AV bundle)
D. septomarginal trabecula=moderator band(節制帶):從房室束右分支延伸到乳頭狀肌(anterior papillary muscle),為特化的心肌組織,可傳導電訊,僅右心室有,左心室沒有
E. 柏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心內膜下的房室束分支;存在於心室壁的肌肉內層,在心臟功能不正常時,也可能產生自發性放電,其頻率<20次/min;purkinje fiber的直徑比正常心肌(10-20μm)還粗(2~3倍);核比較圓大且偶有雙核,核旁的細胞質比較多,肝醣含量也比較多


資料來源:howstuffworks


資料來源:米德蘭技術學院
心室部分自發節律約為30~50次/min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