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KG/ECG)

一、在人體皮膚表面貼上電極,可以偵測到心臟的電位傳動,而心電圖所記錄的並不是單一心室或心房細胞的電位變化,而是心臟整體的電位變化。
1. 心臟各部位的電位傳導:

資料來源:healthy-ageing
Atrial Excitation
心房興奮
開始

a. SA node產生自發性動作電位,並由此處開始傳出電位變化
b. 心電圖開始有波形產生
完成
a. 電位從SA node傳到AV node
b. 產生P波,代表心房產生去極化(depolarization)
Ventricular Excitation
心室興奮
開始
a. 心室開始去極化(depolarization),電位往下傳導至Bundle of His以及Right/left Bundle branch
b. 產生Q(往下)
完成
a. 電位已傳導至整個心室,心室已完全去極化
b. 除了心室興奮初期(上一個表格)所產生的Q波外,再進一步產生R波、S
Ventricular relaxation
心室鬆弛


a. 心室產生再極化(repolarization)
b. 產生T
 2. 心臟電位變化所對應的心電圖波形:
心房去極化(depolarization)
P
心房再極化(repolarization)
沒有再極化的波形,這是因為心房再極化現象波形小且多半掩沒在QRS 的複合波中因此不易察覺
心室去極化(depolarization)
QR
心室再極化(repolarization)
T
3. 單一心室細胞的膜電位變化與心電圖之對應:
心電圖(ECG
A. ECG紀錄的是心臟整體的節律以及電位變化,無法個別紀錄單一心臟細胞膜電位變化。但是我們可藉由與單一心室細胞的膜電位變化的對照,得知許多訊息
單一心室細胞的膜電位變化
A. 圖中 符號區:此水平線可對應到ECGP(也就是心房去極化時期),但此圖為心室的膜電位變化,所以看不到波的起伏變化
B. Phase 0:心室的去極化時期,可產生ECGQRS
Phase 1:早期再極化
Phase 2:平原期
Phase 3:最終再極化(Finalrepolarization),產生T
Phase 4:恢復期


 
J point 位置(高低):生理性的零點
資料來源:zuniv
三、 心電圖的導程( Lead)


資料來源:猶他州立大學
導程名稱
電極放置處
標準肢導
參考電極(-
記錄電極(+
Lead
Lead
Lead
右手
右手
左手
左手
左腳
左腳
加強肢導
aVR
aVL
aVF
左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右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右手和左手連線的中間點
右手
左手
左腳
胸前(胸)導程
V1
V2
V3
V4
V5
V6

胸骨右方的第4肋間
胸骨左方的第4肋間
V2 V4連線的中間處
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5肋間
V4 V6連線的中間處
左液窩下方的第5肋間


資料來源:nottingham

資料來源:compharm
註:心電圖是以 10 個貼片記錄 12 個電極的位變化
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1. V1V2切勿貼到胸骨上
2. 胸前貼片放置順序:V1→V2→V4→V3→V6→V5324之間;546之間)
3. 雙手貼手腕內側;雙腳貼腳踝上方的內側(右腳為接地線)
4. 三角形各邊的中點代表中央點,是虛擬電位。
 
資料來源:naqib
四、心電圖的記錄

1. 記錄紙上的單位
A. 橫軸:記錄時間(s)。每小格表0.04秒;五個小格構成一大格,一大格表0.2
B. 縱軸:記錄電位(mV,一小格表0.1mV
資料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2. ECG各波間之間期(interval
interval
時間間距(Range
此時心肌的電位變化
PR interval
P波開始→Q波開始)
通常為0.12~0.20
3~5格
表心房開始去極化(atrial depolarization電位傳至AV node(心室開始要去極化)的時間間距,用來評估心房至心室間的傳導速度
QRS duration
Q波開始→S波結束)
通常為0.06~0.10
(小於0.10秒)
表心室去極化(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所花的時間,也有心房的再極化現象,但因波形小,因此埋沒在QRS complex中不易察覺
QT interval
Q波開始→T波結束)
小於0.43
表心室去極化(ventricular depolarizationQRS duration+心室再極化(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ST segment+T wave)所花的時間
ST interval
S波結束→T波開始)


表心室早期的再極化
 3. 心電圖的正常波形:
1. Standard limb lead(標準肢導):
A. Lead Ι:通常可看到正波(R波)
B. LeadII:最常看的波型,因為人體正常時,LeadII會出現標準的P波、QRS波與T波,有助於我們的判斷。
C. Lead ΙΙΙ:可能看到負波(S波)或等電波(R波和S波振幅差不多)
等電波:正波和負波的振幅差不多大
2. Augmented limb lead(加強肢導):
A. aVR:通常為負波(S波)
B. aVF:通常為正波(R波)或等電波
C. aVL:通常為正波(R波)
3. Precordial lead(胸前導程)或稱作Chest lead(胸導程):
A. V1&V2:通常為較強的負波(S波)
B. V3&V4:可看見逐漸明顯的正波(R波)
C. V5&V6:可看見明顯的正波(R波)
五、心電圖異常(Electrocardiogram abnormal)
▼心臟(heart) 顯示/隱藏(show/hide)

▼循環系統檢查(circulation exam) 顯示/隱藏(show/hide)

5 意見:

  1. 請問 R波 高低有什麼區別 因我哥的就很高 我的就很低

    回覆刪除
  2. 謝謝整理分享,但最後表格 "ST interval (S波結束→T波開始)" 錯了

    回覆刪除
  3. It was a beneficial workout for me to go through your webpage. Private tutor Ocala</a Nice Article

    回覆刪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