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糞小桿線蟲)

 
Nematoda(線蟲)
學名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中文名
糞小桿線蟲
體型(成蟲)
F:2.2*0.03~0.075mm
體型極小(1mm),
通常肉眼看不太到,雖然寄生雌性長度可達2.2mm,但太細
genital primordium

(a) parasitic female (b) free-living male (c) free-living female
資料來源:美國丹佛都會州立大學
橫斷面很特殊,有點像手指的構造

資料來源:parasitesarefun
1.寄生雌性(parasitic female):2.2×0.03-0.075mm,是糞小桿線蟲成蟲最大體型,但肉眼仍然不易看見
2.自由生活雌性(free-living female):1×0.05mm,大於自由生活雄性但小於寄生雌性
3.自由生活雄性(free-living male):0.7x0.04mm,成蟲最小體型、有兩根spicule
-
微絲蟲尾核
-
微絲蟲頭部間隙
-
sucking groove/sucker
-
oral sucker
ventral sucker
genital sucker
 
生殖開口位置
1.寄生雌性(parasitic female):vulva在後端三分之一處
睪丸數量
型態
-
Vitellaria位置
-
ovary位置
 
uterus位置
型態
1.寄生雌性(parasitic female):因為細所以雌性子宮很小,一天只排大約50個卵。仍然是很容易從宿主糞便看見很多幼蟲,因為不斷自體感染(autoinfection)
2.自由生活雌性(free-living female):一天排約50個卵
成熟節片
-
受孕節片
-
雌性生殖系統套數
2,不論是自由生活雌性或是寄生雌性
交配刺
2,雄性兩根交配刺(spicule),故雌性有兩套生殖系統(雄性只能在自由生活發現)
肌肉層
-
口囊
口囊較短
/胎生
卵胎生,
*寄生雌性(parasitic female)
*孤雌生殖(parthogenesis),至今仍未發現寄生雄性
形狀大小
與鉤蟲相似
卵殼
厚,兩層
被蛋白質膜包覆
顏色
 
內容物
已發育完全之幼蟲
囊幼/擬囊幼
 
人類角色(宿主)/完整宿主圈
人:FH
IMH


資料來源:美國CDC
 直接發育;寄生世代(direct development;parasitic generation)
 成蟲寄生在小腸和小腸上半十二指腸黏膜,其生活史和鉤蟲很像,糞小桿線蟲為卵生的,成蟲產卵後很快(約一、兩天)長成桿狀幼蟲(R-form),因此排出的糞便是R-form larva,因此稱作糞小桿線蟲
 排出宿主體外在土壤一天便可長成絲狀幼蟲(F-form),經由皮膚、口腔鑽進宿主或是母奶和胎盤垂感染給胎兒,和鉤蟲及蛔蟲一樣行移行(larvae migration),最後成蟲和蛔蟲及鉤蟲一樣藉由宿主吞嚥到小腸
 感染約十七天或半個月左右,就會在小腸形成成蟲,並排出卵

 間接發育;自由生活世代(indirect development;free-living generation)
 桿狀幼蟲(R-form)在環境好的土壤裡脫皮四次直接變成成蟲。排卵後再形成R-form larva,如果環境好會在形成成蟲,如果環境不好,便會發育為絲狀幼蟲尋找宿主

 自體感染(autoinfection),蟯蟲也有,但機轉不太一樣
 內部的自體感染(internal autoinfection)
 腸道內的卵發育成桿狀幼蟲,一天後又發育為絲狀幼蟲,鑽過腸道黏膜、經過血液循環到肺臟脫皮成成蟲,經過吞嚥動作回到小腸黏膜寄生
 因為有內部的自體感染,臨床常為重度感染
 會陰部的皮膚(perineal skin)
 肛門口的蟲卵發育成桿狀幼蟲一天後發育為絲狀幼蟲,直接鑽進皮膚進行寄生
成蟲寄生位置
十二指腸、小腸
感染源
F-form larva
感染方式
皮膚接觸
移行
(F型幼蟲)皮膚/口腔氣管/咽喉小腸
幼蟲疾病
Ÿ cutaneous lesion
Ÿ erythema
Ÿ creeping eruption
Ÿ pulmonary lesion
時而便秘;時而腹瀉

所排的卵很快就變成桿狀幼蟲(R-form larvae),故檢測糞便時都看到桿狀幼蟲,若想看蟲卵只能在宿主拉肚子時有機會看到
成蟲疾病
disseminated strongyloidiasis(免疫差時,不確定幼成蟲)
診斷
Ÿ stoolR-form larva
Ÿ sputum
F-form larva
免疫診斷(immunodiagnosis)
流行病學
 
治療
thiabendazole
albendazole
ivermectin
經土壤
Rhabditiform larva
200μm
短粗
Filariform larva
720μm
較細長
microfilaria
-
絛蟲Larva系列
-
備註
 
1.幼蟲
可分為桿狀幼蟲(R-form larvae)絲狀幼蟲(F-form larvae),卵一生出很快就長成桿狀幼蟲(R-form),桿狀幼蟲有可能脫四次皮行indirect development的方式變成成蟲(adult),也有可能發育成絲狀幼蟲(F-form)經direct development的方式行寄生

圖片左側 資料來源:parasitesinhumans
桿狀幼蟲(Rhabditiform larvae,R-form)
 短口腔(short buccal cavity)
 大生殖原基(large genital primodium)
 食道和腸道比約1:1
 通常不會利用卵和桿狀幼蟲來辨別種類,因為太小,且和其他種類太過相似

資料來源:thunderhouse4-yuri

絲狀幼蟲(Filarform larvae,F-form)
 無透明鞘(sheath)
c.f.鉤蟲的絲狀幼蟲有透明鞘
 尾部在光學顯微鏡下看起來鈍平,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分岔
c.f.鉤蟲絲狀幼蟲尾端是尖的
 食道和腸道的比例趨近1:1,不過腸道還是長一點點
 可以用來鑑別種類


圖片右側 資料來源:parasitesinhumans

資料來源:泰國農業大學
2. Pathology and symptomatology
糞小桿線蟲為最易造成死亡的蟲之一,且為唯一跟免疫系統缺陷有關之寄生蟲
感染階段
絲狀幼蟲F-form larvae
感染方式
經口腔或皮膚進入人體
感染媒介
溫暖潮濕的土壤
寄生部位
小腸黏膜mucosa of the small intestine
幼蟲移行現象
皮下組織肺臟(幼蟲脫皮)小腸黏膜(成蟲寄生)
中間宿主
診斷
糞便(stool):桿狀幼蟲
痰(sputum):桿狀幼蟲
免疫診斷(immunodiagnosis):用人的血清(當作抗體),加入老鼠的糞小桿線蟲之幼蟲(當作抗原)
治療
ThiabendazoleAlbendazole(較有效)、Ivermectin(較有效,為絲蟲的藥)
注意不是mebendazole
流行病學
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可能流行
防治
 Mass chemotherapy集體性化學治療
 Health education衛生教育:公廁的興建和衛生排洩物的處理;農夫下田要穿膠鞋;蔬菜要煮熟(肉丸裡的香菜要洗乾淨,否則易感染寄生蟲)


幼蟲
皮膚損害
cutaneous lesions
搔癢(pruritus)、紅斑(eryhtema)、匍行性疹(creeping eruption;幼蟲會在皮膚內形成匍行性隧道)
肺部損害
pulmonary lesions
因為幼蟲會跑到肺部去發育,造成小出血(small hemorrhage)、細胞浸潤(cellular infiltration)、大量感染時會造成肺炎(pneumonia
成蟲
輕度感染
slight infections
幾乎無症狀
中度感染
heavy infections
因為會自體感染,而黏膜被破壞造成上腹部疼痛(epigastric pain),腹瀉(diarrhea)、胃脹氣(flatulence)、嘔吐(vomiting
重度感染Hyperinfections
痢疾(dysentery)(也會造成腹瀉,但比diarrhea更為嚴重,而且會有血便)、腸道吸收不良(intestinal malabsorption
致命性感染
fatal strongyloidiasis
容易會發生在:
Ÿ 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
Ÿ 年齡大於65歲的人(∵免疫機能下降)
Ÿ 免疫被抑制的病人:嚴重的散播性糞桿線蟲症(disseminated strongyloidiasis),會出現在免疫被抑制的個體,例如器官移植的病人,他們的免疫機能下降,因為需要得到免疫妥協不產生排斥,而此種情況中,幼蟲會在全身所有的器官中被發現(不會只有在腸道中),也包含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大腸及小腸的潰瘍(ulceration)及壞疽(necrosis)、麻痺性腸阻塞(paralytic ileus)及穿孔(perforation),對肺臟而言,會造成肺炎(pneumonitis)、呼吸困難(respiratory distress),此類病人的致死率很高,且大部分是因為敗血症(septicemia)而死亡

資量來源:英國醫學雜誌
糞小桿線蟲的幼蟲(彎曲體型),在腸道組織中
4. 糞小桿線蟲卵vs.鉤蟲卵
糞小桿線蟲蟲卵
鉤蟲蟲卵
糞小桿線蟲的蟲卵和鉤蟲蟲卵長得差不多,很難區別;但臨床上,新鮮的R form larvae大部分都是糞小桿線蟲,若放置23天才出現R form larvae,則須與鉤蟲蟲卵作進一步鑑別,如果是糞小桿線蟲,很快就會變成絲狀幼蟲,可讓我們觀察
 雖然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但寄生蟲疾病仍然潛伏在四周環境,糞小桿線蟲主要是經由飲食傳染,幼蟲穿入皮膚造成肺炎或移位到腦部及內臟器官,一名老婦人感染糞小桿線蟲,經服藥治療後痊癒,醫師希望民眾生活能多注意衛生
 長期食慾不振、體重異常減輕有可能是寄生蟲疾病,一名平時多打赤腳的老農夫,因體重直落15公斤,經胃鏡切片檢查出感染糞小桿線蟲,蟲體鑽入皮膚後經血液循環遍布全身造成感染,嚴重時甚至有可能喪命,因此平常應做好防禦、穿戴護具,不要讓蟲體直接和皮膚接觸
 Case Report:一名老翁作了病理切片後,發現得了糞小桿線蟲之結腸炎,經大腸鏡檢查出嚴重的血便,在大腸黏膜發現許多發白的線性蠕蟲,但經過積極的治療後,復發率及死亡率均會減少
▼寄生蟲(parasite)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