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akis spp.(海獸胃線蟲)

 
Nematoda(線蟲)
學名
Anisakis spp.
中文名
海獸胃線蟲
體型(成蟲)
65~100mm
3rd
幼蟲:20~30mm
有尾刺


A雌性 B雄性 C第三期幼蟲
-
微絲蟲尾核
-
微絲蟲頭部間隙
-
sucking groove/sucker
-
oral sucker
ventral sucker
genital sucker
 
生殖開口位置
-
睪丸數量
型態
-
Vitellaria位置
-
ovary位置
 
uterus位置
型態
-
成熟節片
-
受孕節片
-
雌性生殖系統套數
-
交配刺
-
肌肉層
polymyrian:多肌型(polymyrian) ,側線發達

資料來源:sciencedirect
口囊
穿孔齒,三片口唇
/胎生
卵生,人體不可見
形狀大小
-
卵殼
-
顏色
-
內容物
-
囊幼/擬囊幼
 
人類角色(宿主)/完整宿主圈
1IMHcrustaceans(甲殼類)
2IMH
:魚
人:偶然宿主(accidental host)


資料來源:美國CDC
A. 海蛔蟲的一種,在水中孵化、發育成第二期幼蟲
B. 第一中間宿主(1st I.M.H.):甲殼類,體內發育成第二期幼蟲
C. 第二中間宿主(2nd I.M.H.):海魚和烏賊,魚死後遷移到肌肉,再被吃入而繼續感染(人感染原因)
D. 終宿主為海中哺乳類動物,成蟲生長在海洋中哺乳動物的胃與小腸中
E. 人為偶然宿主(accidental host),體內只有第三期幼蟲
成蟲寄生位置
-
感染源
第三期 Larva
感染方式
口食
移行
胃、小腸寄生不發育
幼蟲疾病
l上腹部、腹部痛,噁心,嘔吐,沒食慾。
l
急性胃部海獸胃線蟲症
l
慢性胃部海獸胃線蟲症
l
腸道海獸胃線蟲症
成蟲疾病
-
診斷
臨床診斷
X-ray
胃鏡
胃跟腸道的病理切片
抗體檢測
流行病學
 
治療
手術
albendazole
經土壤
經水
Rhabditiform larva
-
Filariform larva
-
microfilaria
-
絛蟲Larva系列
-
備註
 
1.第三期幼蟲特色:
a. 無性別之分別
b. 尾刺(Mucron),同十二指腸鉤蟲(Ancylostoma duodenale)
c. 穿孔齒(透明) boring tooth
d. 三片口唇
e. Y型腸管(橫切面)
f. 白胃
 
資料來源:atlas
形狀
 特徵
 頭端
 扁平
 穿孔齒鈍
 尾端
 鈍圓
 尾刺尖,旁有肛門開口
 比較(皆為第三期幼蟲):
 盲腸(cecum)
 闌尾(appendix)
 Anisakis spp.
海獸胃線蟲
 
 
 
 Pseudotracaecum偽鑽線蟲
 
 
 
 Contracaecum 盲囊線蟲
 
 
 
2. 病理學和症狀學
A. 急性胃部海獸胃線蟲症(Acute stomach anisakiasis):感染後數小時會感到強烈腹痛,可用胃鏡檢查,發現蟲體可以直接移除
B. 慢性胃部海獸胃線蟲症(Chronic anisakiasis of stomach):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甚至導致癌症
C. 腸道海獸胃線蟲症(Intestinal anisakiasis):
a. 會出現不只一種症狀,而且病症可以變得很嚴重。如:急性盲腸炎(acute appendicitis)、 腸阻塞(ileus)、腸凹陷(intestinal invagination)、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腸胃穿孔(perforation)、局部性腸炎(regional enteritis)
b. 在腸道的感染,除非剖腹手術,否則不易被診斷
c. 被寄生處會出現出血性的腹水(hemorrhagic ascites),病理切片有水腫(edematous)增厚的小腸,且漿膜表面(serosal surface)發現出血點
D. 症狀:上腹部或腹部疼痛,噁心,嘔吐,沒食慾
3. 診斷
診斷
 臨床診斷
 X-ray
胃鏡
胃腸道的病理切片
抗體檢測
糞便無法診斷,因為人體無成蟲。
流行病學
 1960年荷蘭提出11個病例,至今已超過12000例。
主要發現於荷蘭跟日本,因為他們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
台灣發現了27種海產魚感染,只有一種會寄生在魚肉,但此種魚不做生魚片。
台灣尚未發現人體病歷報告。
預防
 不生吃海鮮,特別是在流行地區。
去除感染力:-20°C五天,或50~60°C六秒以上。
▼寄生蟲(parasite)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