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matoda(線蟲)
|
|
學名
|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
中文名
|
廣東住血線蟲
|
體型(成蟲)
|
F:20~30*0.4~0.5mm
M:20~25*0.3~0.4mm,交配囊:卵圓形葉片;肋線:13根,較瘦小 F有霓虹燈狀 1st larvae:250~270μm 3rd larvae:450~500μm 右為雌蟲,左為雄蟲,雌蟲有明顯barber pole 資料來源:quizlet 1.male: a.尾部:一或二片扇形葉片,13根肋線
*依教科書的不同,有的寫一個扇形或兩個半圓形葉片
2.femaleb.barber pole不明顯 a.尾部鈍圓,陰門在很末端,離末端0.25mm;肛門離末端0.05mm b.barber pole明顯,為吸完血後紅色的腸道與乳白色的子宮交錯,像巧克力捲心酥!!
*蛔蟲是乳白色子宮和黃褐色的腸
|
鞘
|
-
|
微絲蟲尾核
|
-
|
微絲蟲頭部間隙
|
-
|
sucking groove/sucker
|
-
|
oral sucker
ventral sucker genital sucker |
|
生殖開口位置
|
-
|
睪丸數量
型態 |
-
|
Vitellaria位置
|
-
|
ovary位置
|
|
uterus位置
型態 |
-
|
成熟節片
|
-
|
受孕節片
|
-
|
雌性生殖系統套數
|
2
|
交配刺
|
2
|
肌肉層
|
polymyarian,
|
口囊
|
?
|
卵/胎生
|
卵生
|
形狀大小
|
卵生但排出時已為1st幼蟲
|
卵殼
|
-
|
顏色
|
-
|
內容物
|
-
|
囊幼/擬囊幼
|
|
人類角色(宿主)/完整宿主圈
|
IMH:Achitina
fulica之類的螺類
*land snails陸生蝸牛 **Achatina fulica非洲大蝸牛 **Ampullarium canaliculatus福壽螺 **Pila leopolduillensis元寶螺 **Bradybaena similaris薄殼蝸牛 *aquatic snails水生蝸牛 **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田螺 *Slugs蛞蝓,血蛭 **Laevicaulis alte大型蛞蝓 **Vaginulus plebeius小型蛞蝓 paratenic host:當保蚴宿主(如青蛙)吃到中間宿主(如蝸牛)體內或是菜上的幼蟲,幼蟲在這些保蚴宿主體內不發育,等待人或終宿主(老鼠)吃到後,才會繼續再發育 *frogs:Rana tigrina(虎皮蛙)、Rana plancyi(金線蛙) ※ 台灣以虎皮蛙和金線蛙為主要保蚴宿主 虎皮蛙 資料來源:froghome.idv.tw 金線蛙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fresh-water prawns淡水蝦 *land planarians渦蟲 *land crab螃蟹 *crayfish刺蛄 *pig、cow豬、牛 人:非適當宿主,只會從3rd發育到5th FH: rodents老鼠:在老鼠的心臟和肺動脈可以形成成蟲 資料來源:美國CDC In I.M.H(如蝸牛): 成蟲排出第一期幼蟲1st larvae →第一期幼蟲主動穿入(penetration)中間宿主(從蝸牛頭部)或被中間宿主攝入(ingestion) →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成第二期幼蟲2nd larvae(無運動性、無感染性) →再發育成第三期幼蟲3rd larvae(有運動性、有感染性) [約2~3周] → 此時可被終宿主和保蟲宿主吃下肚繼續發育,若兩周後沒繼續感染則幼蟲會死掉 In paratenic host:如青蛙、蟹、渦蟲等可以攝入第三期幼蟲再傳給人 In F.H(老鼠): 老鼠吃含有第三期幼蟲3rd larvae的蝸牛或蝸牛爬過的蔬菜 →3rd larvae穿破腸道黏膜,經血液循環到腦部,形成第五期幼蟲5th larvae →再往回跑到肺動脈形成成蟲 → 產卵在肺微血管,形成第一期幼蟲,穿破肺微血管 → 幼蟲穿破肺微血管隨著支氣管、氣管到咽喉,再隨著吞嚥動作,回到腸道 → 第一期幼蟲在腸道不再發育,隨著糞便排出(排出第一期幼蟲),再去感染中間宿主 In human: 攝入來自中間宿主(蝸牛)或保幼宿主(蝦蟹)的第三期幼蟲3rd larvae → 穿破腸道,經血液循環到腦(途中可侵入眼睛、肺、脊髓),形成5th larvae ※ 在人體的蟲體可被免疫反應(嗜酸性球)殺死,若無法則人死(蟲不死則人死!!)死亡率達3.5% ※ 在人體內只會發育到第五期幼蟲,屬幼蟲感染,不會變成蟲! |
成蟲寄生位置
|
肺部、腦、脊髓、眼睛(寄生於人體只可以發育到第五期幼蟲)
成蟲主要在老鼠的肺動脈寄生,造成肺纖維化而腫大,如果肺的蟲體太多,就會跑到心臟來寄生 |
感染源
|
3rd larva
|
感染方式
|
口食或傷口鑽入
|
移行
|
口腔/傷口→隨血液循環到達腦部(途中也可能侵入脊髓、肺部和眼睛)
|
幼蟲疾病
|
幼蟲、幼成蟲、死蟲導致的發炎及肉芽反應→嗜酸性腦膜炎、腦膜腦炎
頭痛 頸部僵硬 全身性神經症狀與感覺異常 視神經受損眼睛、肺傷害 |
成蟲疾病
|
-
|
診斷
|
臨床、實驗室:抽 CSF
免疫:測抗體 MRI |
流行病學
|
|
治療
|
?
|
經土壤
|
?
|
Rhabditiform larva
|
|
Filariform larva
|
|
microfilaria
|
-
|
絛蟲Larva系列
|
-
|
備註
|
1. 1935年陳心陶先生在廣東家鼠及褐鼠之肺動脈和心臟中發現此蟲
2. 1937年Matsumoto先生在台灣花蓮之鼠體內發現有此蟲感染;Yokogawai先生將之命名為Haemostrongylus ratti.
3. 1945年在台灣發現第一個人體病例報告。由Nomura和Lin先生在15 歲日本男孩腦脊髓液中發現2隻雄蟲及4隻雌蟲
4. 1946年Dougherty先生正式命名為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廣東住血線蟲)
5. 1937~1975年發表在台灣感染廣東住血線蟲之老鼠:褐鼠、鬼鼠、刺鼠、家鼠、白腹鼠、黑鼠
6. 流行地區包括:台灣、東南亞國家及南太平洋地區包括夏威夷大溪地為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嚴重地區,目前已擴展至全世界
二、幼蟲
1.1st larvae第一期幼蟲
大小:約250~270μm
廣東住血線蟲為卵生,但排出體外已形成第一期幼蟲R-form larva
(和Strongyloidesstercoralis糞小桿線蟲很像)
有運動性
主要功能為感染中間宿主
2.2nd larvae第二期幼蟲
大小:約400μm
第一期幼蟲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兩周形成,此時幼蟲尚未成熟
無運動性(在顯微鏡下為不會動的蟲體)、無感染性
3.3rd larvae第三期幼蟲
大小:約450~500 x 25μm
在中間宿主中繼續發育形成,從第一期到第三期約花三周的時間
有運動性、有感染性
腸道已分化,看得出排泄孔、肛門、生殖原基、2個eye spot等構造
頭部鈍圓,有2個菱形的eye spot眼點(下圖方框處),功能為神經感覺
末端尖細(下圖圓圈處)急速變尖(鉤蟲末端為慢慢地變尖)
資料來源:sciencedirect
三、Pathology and symptomatology
廣東住血線蟲直接的病害主要來自:
1. 幼蟲移行所造成的機械傷害
2. 未成熟的成蟲(young adults = 5th larvae,已可分出雌雄)會引起宿主的發炎反應(granulomatous reaction;肉芽腫反應)
產生的疾病:
1. eosinophilic meningitis(嗜酸性腦膜炎)
2. meningoencephalitis(腦膜腦炎)
主要可在以下地方發現死掉或活的蟲體:
1. meninges腦膜、brain腦、spinal cord脊髓
2. cerebral or meningeal veins大腦或腦膜靜脈
有兩條路徑進入中樞C.N.S.:
1. blood stream血液循環
2. peripheral nerves周邊神經
常見症狀:
headache頭痛、neckstiffness頸部僵硬、convulsions痙攣、weakness of the arms or legs四肢無力、paresthesia感覺異常、nausea噁心、vomiting嘔吐、abdominal pain肚子痛、facial paralysis臉部麻痺、rash疹、pruritus搔癢、fever發燒、coma昏迷,嚴重時甚至死亡
*補充:死蟲也能致病,因為蟲會死是來自於人體的免疫反應(from eosinophil),這些eosinophil比較特別會含有一些具毒性的顆粒,當嗜酸性球過度增加時也會造成人有發炎傷害,但是只要不太嚴重通常腦部發炎部分會自己復原,但腦室擴大不會復原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四、流行病學
1. 台灣以前小孩子(0~9歲)的病例多,現已較少;而泰國的病例皆是成人較多
2. 死亡病例台灣為3.5%,泰國很少
3. 一般病例在腦脊髓液CSF的eosinophils必定會增加,幅度約為10-50%;但周邊血液中,泰國有些病例其eosinophils並未增加
4. 如果有發炎,CSF中的蛋白質量會上升,但是血糖會下降
5. 不只有廣東住血吸蟲會讓eosinophils變多
資料來源:nursingpharmacology
Charcot-Leyden crystal(嗜酸性白血球裂解物),在CSF中可發現,為菱形結晶
Diagnosis
1. 臨床診斷
一般臨床無法用糞便來檢查(因為在體內不產生成蟲),所以需要了解病史和其他檢查
一般病人可能突然昏迷急診,經抽血或其他檢查後,通常只有嗜酸性白血球增加,所以還是要抽CSF檢查
2. 實驗室診斷
抽CSF:能找到第四期或第五期幼蟲,一般昏迷的病人建議抽取;清醒的人最好坐半小時比較容易抽到蟲,讓蟲體可以往下掉,因為是抽L3或L4
免疫診斷:測抗體,比抽CSF安全,由此來輔助檢查
MRI:貴,但安全
※注意:廣東住血線蟲在人體內無法發育成成蟲
▼寄生蟲(parasite)
顯示/隱藏(show/hide)
標籤:
寄生蟲(parasite)
寫得很好,謝謝
回覆刪除怕死了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