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matoda(線蟲)
|
Nematoda(線蟲)
|
|
學名
|
Ancylostoma duodenale
|
Necator americanus
|
中文名
|
十二指腸鉤蟲
|
美洲鉤蟲
|
體型(成蟲)
|
F:10~13*0.6mm
M:8~11*0.4~0.5mm 1.頭寬平,扁門環狀(含外鞘,尾鞘細窄)具有尾刺 2.鉤蟲體型較小,長度約只有一公分左右,壽命較長,用肉眼不易觀察,雌鉤蟲有兩套生殖器,雄鉤蟲只有一套生殖器,十二指腸鉤蟲較美洲鉤蟲大。雄鉤蟲之尾端成扇形,有交配囊(male copulatory bursa),由2根交尾刺(spicules)和引帶(gubernaculum)、13根肋線(riblike rays)、3葉片(lobes)組合而成 補充:引帶(gubernaculum)從副睪(epididymis)延伸至陰囊(scrotal sac),是支持著睪丸(testis)的索(cord) 3.乳白色或一點點肉色,若有吸血呈現粉紅色 4.雄蟲前後勾起呈C型 資料來源: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 5.尾刺 a.雌 資料來源:國立陽明大學 |
F:9~11*0.4mm
M:7~9*0.3mm 1.頭狹圓,S狀(含外鞘,尾鞘粗寬) 2.鉤蟲體型較小,長度約只有一公分左右,壽命較長,用肉眼不易觀察,雌鉤蟲有兩套生殖器,雄鉤蟲只有一套生殖器,十二指腸鉤蟲較美洲鉤蟲大。雄鉤蟲之尾端成扇形,有交配囊(male copulatory bursa),由2根交尾刺(spicules)和引帶(gubernaculum)、13根肋線(riblike rays)、3葉片(lobes)組合而成 補充:引帶(gubernaculum)從副睪(epididymis)延伸至陰囊(scrotal sac),是支持著睪丸(testis)的索(cord) 3.乳白色或一點點肉色,若有吸血呈現粉紅色 4.頭部呈S型(頭往後仰在勾起來) 資料來源: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 5.尾刺 a.雌
資料來源:國立陽明大學
沒有尾刺
資料來源:atlas
2根spicule末端結合在一起
|
鞘
|
-
|
-
|
微絲蟲尾核
|
-
|
-
|
微絲蟲頭部間隙
|
-
|
-
|
sucking groove/sucker
|
-
|
-
|
oral sucker
ventral sucker genital sucker |
||
生殖開口位置
|
1.陰門(交配生殖開口)─在中間偏後
2.交配形狀Y型
3.雄蟲射精管旁有腺體分泌黏液,因此交配後不易分開,所以驅蟲時常成對
|
1.陰門(交配生殖開口)─在中間偏前
2.交配形狀Y型
3.雄蟲射精管旁有腺體分泌黏液,因此交配後不易分開,所以驅蟲時常成對
|
睪丸數量
型態 |
-
|
-
|
Vitellaria位置
|
-
|
-
|
ovary位置
|
||
uterus位置
型態 |
-
|
-
|
成熟節片
|
-
|
-
|
受孕節片
|
-
|
-
|
雌性生殖系統套數
|
2
|
2
|
交配刺
|
2
|
2 根繞成 1 根,呈倒鉤狀
|
肌肉層
|
meromyarian
|
meromyarian
|
口囊
|
四對牙齒(兩對明顯)
資料來源:nematode
共四對牙齒,其中兩對明顯(ivt&ovt)
IVT→inner ventral teeth
OVT→outer ventral teeth
|
|
卵/胎生
|
卵生
|
卵生
|
形狀大小
|
無法區分Ad、Na
短橢圓,35-40×60-70μm 鉤蟲卵卵殼很薄,像一層薄薄的氣泡 |
類似Ancylostoma duodenale
|
卵殼
|
薄,看起來只有一層,但較發育或泡福馬林中會看到2層(脂肪層分離)
|
類似Ancylostoma duodenale
|
顏色
|
類似Ancylostoma duodenale
|
|
內容物
|
新鮮會有4-8顆卵細胞,較發育會有12-20顆
|
類似Ancylostoma duodenale
|
囊幼/擬囊幼
|
||
人類角色(宿主)/完整宿主圈
|
人:FH
無IMH 資料來源:美國CDC 卵 -->在攝氏25度土壤 2~3天 --> R-form 在攝氏25度土壤 5~6天--> F-form-->皮膚 -->皮下組織 -->幼蟲-->移動至肺臟 -->移動至小腸長成成蟲 絲狀幼蟲可由嘴巴或皮膚感染人類,但主要是皮膚 絲狀幼蟲會migrate到肺臟脫皮,造成prlmonary lesions(Wakana disease) A. 蟲卵在攝氏25度土壤先孵化成桿狀幼蟲(R-form),再長大成絲狀幼蟲(F-form),F-form具寄生性和感染力 B. F-form可藉由皮膚鑽入人體,尤其以腳趾甲縫最常見;也可由口進入人體 C. 進入人體之後會移動至肺臟成長 D. 在肺臟脫皮成為成蟲,之後會跑到支氣管,最後會被吞到肚子裡到達小腸 E. 成蟲移動至小腸黏膜(mucosa)寄生(鉤蟲有牙齒會咬著黏膜) *蛔蟲寄生在小腸腸腔(lumen),且會在小腸裡穿梭 壽命:20-30年 幼蟲進入人體到發現糞便裡的蟲卵:4-7周 特殊傳染途徑:母親垂直感染胎兒,如嬰兒哺乳 |
資料來源:美國CDC 卵 -->在攝氏25度土壤 2~3天 --> R-form 在攝氏25度土壤 5~6天--> F-form-->皮膚 -->皮下組織 -->幼蟲-->移動至肺臟 -->移動至小腸長成成蟲 絲狀幼蟲可由嘴巴或皮膚感染人類,但主要是皮膚 絲狀幼蟲會migrate到肺臟脫皮,造成prlmonary lesions(Wakana disease) A. 蟲卵在攝氏25度土壤先孵化成桿狀幼蟲(R-form),再長大成絲狀幼蟲(F-form),F-form具寄生性和感染力 B. F-form可藉由皮膚鑽入人體,尤其以腳趾甲縫最常見;也可由口進入人體 C. 進入人體之後會移動至肺臟成長 D. 在肺臟脫皮成為成蟲,之後會跑到支氣管,最後會被吞到肚子裡到達小腸 E. 成蟲移動至小腸黏膜(mucosa)寄生(鉤蟲有牙齒會咬著黏膜) *蛔蟲寄生在小腸腸腔(lumen),且會在小腸裡穿梭 壽命:20-30年 幼蟲進入人體到發現糞便裡的蟲卵:4-7周 特殊傳染途徑:母親垂直感染胎兒,如嬰兒哺乳 |
成蟲寄生位置
|
小腸黏膜
|
|
感染源
|
F-form larva
|
|
感染方式
|
口食、皮膚接觸
|
|
移行
|
(F型幼蟲)皮膚鑽入→血液循環(靜脈)→心臟→肺→支氣管/氣管→咽喉→小腸
|
|
幼蟲疾病
|
ground itch
creeping eruption Wakana disease |
|
成蟲疾病
|
血便
心智身體發展遲緩 缺鐵性貧血 (腸內養份被吸收、吸血) spoon nail |
|
診斷
|
stool:卵(主要)、R-form larva(無法辨別)
stool culture:F-form larva |
|
流行病學
|
||
治療
|
Mebendazole
|
|
經土壤
|
是
|
|
Rhabditiform larva
|
250*20μm
|
|
Filariform larva
|
720*26μm
平頭 |
660*27μm
尖頭 |
microfilaria
|
-
|
-
|
絛蟲Larva系列
|
-
|
-
|
備註
|
1.卵,跟蛔蟲卵比較
蟲名
|
Hook worm
|
Ascaris lumbricoides
| |
大小
|
資料來源:experienceproject
|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
35-40 *60-70μ
|
40-50 *60-70μ受精
| ||
形狀
|
短橢圓
|
短橢圓
| |
內容物
|
卵細胞(新鮮卵有4顆,較發育會有12~20顆)
|
卵細胞
| |
顯微鏡下卵殼
|
新鮮:單層
久放(較發育或泡福馬林):兩層,有一層脂質層分離出來,皺縮後空隙一般與卵殼距離等長
|
雙層
有半月型空隙
| |
顏色
|
新鮮:銀白色
不新鮮:黑白色
因卵殼薄,不會被人類排便時糞便中的膽汁染色,不像蛔蟲卵為黃褐色
|
黃褐色
| |
比較
| |||
鉤蟲卵卵殼很薄,像一層薄薄的氣泡,lipid layer已分離出來,變成兩層
|
此圖為充滿卵細胞之蛔蟲受精卵,有蛋白膜
| ||
Ø不要誤認為沒有蛋白膜的卵就是鉤蟲卵,蛔蟲卵即便沒有蛋白膜,卵殼還是很厚
Ø卵在經過受精囊之前還只是卵細胞,通過子宮向前跑時,不管受精還是未受精的卵,都會越來越成熟
|
2.Rhabditiform larva(R-form l;桿狀幼蟲)
型態特徵
|
資料來源:史丹佛大學
屬長口腔(long buccal cavity)
|
嘴打開,吃土壤裡微生物,不需寄生(facultative parasites)
| |
大小
|
250×20μm
|
生活場所
|
25oC土壤裡
|
R-form larva長到差不多600-700μm時就會變為F-form larva,嘴巴會閉起來,須尋找寄主寄生
|
蟲名
|
Ancylostoma duodenale
|
Necator americanus
|
體型
|
Ad約720* 26μm,較細長
|
Na為660 *27μ,較粗短
|
前端
|
本體較寬平
口棘較短
|
本體較狹圓
口棘較長
|
尾端
本體與鞘
|
本體和鞘界線不明顯
|
本體和鞘分很開,界線明顯
|
鞘
|
無空間
|
有明顯空間
|
橫紋
|
不明顯
|
明顯
|
食道腸道比
|
皆為1:2,Ad較易觀察
| |
生殖原基genital primordium
|
約在後方1/3處,較不明顯
|
中間偏前
|
皆屬小生殖原基
補充:生殖原基大小與口腔長短成反比
| ||
口端
|
皆閉上(c.f. R-form),需找宿主寄生
|
4. Pathology and symptomatology
十二指腸鉤蟲 Ancylostoma duodenale
|
美洲鉤蟲 Necator americanus
| |
感染階段
|
F-form larvae、adult worm
| |
感染方式
|
經口腔或皮膚進入人體,皮膚較為常見
| |
感染媒介
|
乾燥的土壤
|
溫暖潮濕的土壤
|
寄生部位
|
mucosa of the small intestine
| |
幼蟲移行現象
|
皮下組織→肺臟(幼蟲脫皮)→小腸黏膜(成蟲寄生)
| |
中間宿主
|
無
|
無
|
診斷
|
Stool(糞便)檢查有無蟲卵或R-form larva(只需兩、三天便能從蟲卵發育為桿狀幼蟲,因此只要一便祕就會發現桿狀幼蟲)
由糞便培養,看會不會長出F-form larva。亦可由capsule endoscopy(膠囊內鏡檢查)診斷
Ø 診斷上,常常將鉤蟲誤診為心臟相關疾病,因為寄生蟲會吸血,所以會增加心臟負荷,造成心悸甚或心室肥大,引起貧血。
| |
治療
|
Mebendazole(MBZ),一種廣效驅蟲劑
| |
流行病學
|
溫暖潮濕的環境
|
乾燥寒冷的地區
|
防治
|
mass chemotherapy集體性化學治療
health education衛生教育:公廁的興建和衛生排洩物的處理;農夫下田要穿膠鞋;蔬菜要煮熟(肉丸裡的香菜要洗乾淨,否則易感染寄生蟲)
|
幼蟲
| |
皮膚病害
|
ground itch(地癢):幼蟲侵入皮膚後感到癢,早期農夫沒穿鞋下田工作常有此症狀
creeping eruption(爬行疹):礦工在溼熱的地底下工作常有此症狀
高危險群:農夫、礦工、穿開襠褲的小嬰兒(因屁股細嫩,跌倒屁股易出現傷口)
|
肺病害
(由寄蟲造成的肺病,在日本稱作Wakana disease)
|
過敏
局部出血:幼蟲移動到肺臟時,穿過組織而造成出血
Ø 鞭蟲前半段很細,會破壞組織造成出血,一天吸血量約為0.005c.c./隻;鉤蟲較小,但有牙齒,Ad一天吸血量可達0.2c.c./隻,Na牙齒較不明顯且有cutting plate,吸血量較少,約0.026c.c./隻
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
|
成蟲
| |
輕度感染
|
無症狀
|
急性嚴重感染
|
疲勞、嘔心、嘔吐、腹痛、虛弱、臉色蒼白、血便(有時血便依然是黑色,可利用occult blood(潛血反應)呈陽性得知,加入試劑有反應者呈藍色)
|
慢性感染
|
iron-deficiency anemia(缺鐵性貧血)、臉色蒼白、臉部和腳部水腫、表情呆滯、無精打采、心臟腫大(鉤蟲會吸血,造成長期血液循環不好,導致heart over loading)、spoon nail(湯匙型指甲)
*鞭蟲會造成hypochromicanemia(低色素貧血)
|
孩童感染
|
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發育嚴重遲緩
|
湯匙型指甲(spoon nail)
資料來源:美國愛荷華大學
因鉤蟲常由腸道寄生,鉤蟲宿主皮膚常會有丘疹或紅疹,而被感染後,也可能會出現spoon nail(湯匙狀指甲)
發炎反應
鉤蟲吸血量Ad>Na,且其前方腺體會分泌抗凝血因子,且鉤蟲不斷移形換位,產生許多傷口,或使組織發炎
蟲體
資料來源:fundacionio
▼寄生蟲(parasite)
顯示/隱藏(show/hide)
標籤:
寄生蟲(parasit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