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

主要決定呼吸道阻力的因素是呼吸道管徑的大小。呼吸道半徑會受到各種物理、神經及化學因素所控制。
一、影響因素
Raw(呼吸道阻力)= ΔP(呼吸道間壓)÷ Air Flow(受測者吹入管內的氣流)
R=8ηl/πr4次方=8∗氣體黏滯係數∗管長/π∗呼吸道半徑4次方
A. 大呼吸道氣流速較快,管徑較大,產生氣流為渦流(turbulent flow)。配合纖毛黏液系統,渦流使雜質易沾黏於黏液上,再藉由纖毛擺動排出,故有利於過濾雜質。
B. 尾端的小呼吸道氣流速較慢,產生氣流為平流(laminar flow)有利於慢慢進行氣體交換。

資料來源:nialbarker
C實際因素
氣管縮小、阻力變大
I. 神經性因素: 副交感神經興奮時,節後神經所釋放的神經傳導物是乙烯膽鹼(ACh),可以作用在M受體(muscarinic receptor)上,使呼吸道平滑肌收縮。
II. 化學性因素: 過敏物質、外界進入的煙、發炎物質(如組織胺、前列腺素等等)。
III. 物理性因素: 肺水腫(edema),或是呼吸道黏液過度分泌,會使管徑被分泌物壓扁。
氣管變大、阻力減少
I.交感神經(藥理學上屬於adrenergic)興奮時,節後神經所釋放的神經傳導物質是正腎上腺素(NE),可以作用在β2 receptor
II.腎上腺髓質釋放神經賀爾蒙腎上腺素(E)到血液中,可以作用在β2 receptor上,使呼吸道平滑肌舒張
二、阻力來源
A. 呼吸道阻力主要由中大型呼吸道所貢獻,占2/3。
B. 呼吸道阻力主要是看每一段呼吸道截面積大小來決定。因為小呼吸道的總截面積最大,所以其貢獻的呼吸道阻力小。因此,小呼吸道被稱為silent zone
C. 呼吸道阻力(R)的正常範圍為0.6~2.4。若某人的R 大幅度地提升(ex. 1→5),幾乎可直接判斷為中、大型呼吸道阻塞;但若R 提升程度極小(ex. 1→1.1),無法判斷是小呼吸道阻塞或是正常(因仍落在正常範圍)。

資料來源:pneumon
▼呼吸運動(Respiratory movement) 顯示/隱藏(show/hide)

1 意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