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生物化學基礎
2.鎖鑰假說(Lock and Key):於1890年由Emil Fisher提出,他認為酵素和受質的構型是完全契合的,有如鑰匙和鎖一樣。
資料來源:維基教科書
3.誘導契合(Induced-Fit):於1958年由Daniel Koshland所提出,認為酵素上特定的官能基會被調整至適合的位置以作催化反應,這樣的改變可使的酵素和受質增加結合力,所以新構型的酵素其催化能力會增加。
Cf:誘導契合(Induced-Fit)的酵素及受質並非完全吻合,而是透過誘導才吻合,和鎖鑰假說(Lock and Key)所認為的並不相同。從各種酵素實驗來看,目前科學家比較傾向誘導契合(Induced-Fit)
資料來源:維基教科書
資料來源:維基教科書
資料來源:K12
4.群體移動模式(Population shift):這一模式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酶與受質的結合模式,[34] 試圖解釋在一些酶中所發現的受質結合前後,酶的構象有較大變化,而這是用誘導契合模式無法解釋的。其基於的假設是,酶在溶液中同時存在不同構象,一種構象(構象A)為適合受質結合的構象,而另一種(構象B)則不適合,這兩種構象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在沒有受質存在的情況下,構象B佔主導地位;當加入受質後,隨著受質不斷與構象A結合,溶液中構象A含量下降,兩種構象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導致構象B不斷地轉化為構象A。
4.群體移動模式(Population shift):這一模式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酶與受質的結合模式,[34] 試圖解釋在一些酶中所發現的受質結合前後,酶的構象有較大變化,而這是用誘導契合模式無法解釋的。其基於的假設是,酶在溶液中同時存在不同構象,一種構象(構象A)為適合受質結合的構象,而另一種(構象B)則不適合,這兩種構象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在沒有受質存在的情況下,構象B佔主導地位;當加入受質後,隨著受質不斷與構象A結合,溶液中構象A含量下降,兩種構象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導致構象B不斷地轉化為構象A。
▼酵素(enzyme)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