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

利用多排電腦斷層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直接來看冠狀動脈狹窄影像是心臟科、放射線科等專家們新近的熱門話題。本項造影於1998年就已開始嘗試,當時是利用四排CT儀(4-slice CT) 掃描心臟,雖然可以把軸狀切面的原始影像重新組合成各種不同角度的圖像,但影像解析度不夠好,受檢者閉氣時間又比較長,約有1/3的血管影像因品質不佳而無法評估,因此,臨床上之應用有限。由於科技進步,於2002年CT掃描儀已進步到16排,掃描速度加快,影像解析度提高,閉氣時間縮短(20秒左右),用來偵測冠狀動脈狹窄之準確度大為提昇,此時,診斷冠心病的靈敏度為92~95%,特定度為86~93 %。最近(2004年),造影冠狀動脈之CT儀更進步到64排,掃描速度更快,影像解析度更高,受檢者閉氣時間更短(雙射源CT之閉氣時間僅需7秒),呼吸及心跳等造成的假影減少,診斷冠心病之靈敏度更提高到94~99%,特定度提高到93~97%。今64排CT造影(64-slice CT),已成為診斷冠心病之新寵兒,造福不少病友。
資料來源:遠東聯合診所
不過對於老年人而言,許多人都有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但不至於造成嚴重疾病,所以其陽性預測值並不好,另外老年人或是對顯影劑過敏的人建議直接做核醫心肌灌流造影(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MPS)

資料來源:melbourneheartcare
一、冠狀動脈鈣化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CAC)
CAC的偵測與量化
CAC被視為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 (atherosclerosis) 的斑塊在發炎反應後,逐漸穩定化的過程所遺留下來的產物。研究顯示CAC的含量與冠狀動脈鈣化性與非鈣化性斑塊的總量有著正比的關係
(1),因此CAC被視為是一個反應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程度的指標。此外,因為冠心病意外(cardiac event,指死亡或心肌梗塞)的發生也與非鈣化性斑塊的破裂或腐蝕(erosion)有關,因此,CAC分數可作為將來cardiac event的一個間接指標
(2)。CAC的量化,目前最常使用的是Agatston等人所發展的計分系統,這個方法首先計算出代表斑塊密度的CT值(Hounsfield units, HU),由低至高給予1分至4分的系數,再將這個系數乘上斑塊的面積,即得到所謂的鈣化分數,再將個別冠狀動脈的鈣化分數加總,而這個總分(CAC score or Agatston score)便可用來代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程度
CAC分數
鈣化斑塊程度
CAD可能性
冠心病 風險
臨床建議
0
極低
極小
初級預防
1~10
微小
極低
選擇性
11~100
輕度
低度
中等
考慮次級預防
101~400
中度
低度-中度
中高等
次級預防
401~1000
廣泛
中度-高度
高等
次級預防
>1000
非常廣泛
高度
極高
次級預防
資料來源:台灣醫界

資料來源:lewrockwell
▼循環系統檢查(circulation exam) 顯示/隱藏(show/hide)

0 意見:

張貼留言

 
TOP